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中国近代体育史的发展特点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中国近代体育史尤以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而突出。其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主要可归纳为国际化、社会化和科学化三个方面。
这里我主要讲现代体育的科学化特点。体育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
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制定决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例如运用科学预测方法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对体育系统的各种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及时掌握所管辖范围的各种体育信息。管理科学化还体现在办公自动化水平。
体育教学的科学化首先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例如体育课时的科学安排,如何按照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如何掌握体育课的强度和密度,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等等。体育教学的科学还包括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运用简单的测试手段来检查运动负荷等等。
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并设有这种类型的保健和康复中心,为广大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消除身心疲惫。在这些中心设有各种现代化设施,如带电脑控制的功率自行车和力量练习器、各种蒸气浴等等。、
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技术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学训练,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运动训练过程也是科学实验过程。从选材、多年系统训练、医务监督、伤病防治、技术诊断、成绩预测、食物营养、精神和体力恢复等等无一不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
现代运动训练也是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运用点子计算机技术,不仅可以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可以制定训练计划,不断进行反馈,得出最佳化方案。
科学训练采取一系列规范化手段,不仅有大量测试仪器,而且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广泛采用声相技术。至于训练的各种辅助器材与日俱增,逐步向电脑化发展。机器人已开始走进训练场,显示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运动竞赛中科学技术的运用更为突出,有人把运动场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是很有道理。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以绿色奥运建筑标准、数字奥运、信息安全、宽带通信、移动通信、电讯、气象保障、照明技术、关键运动技术、兴奋剂检测、环境、新能源运用、智能交通、遥感技术与城市规划、人文奥运等20多个方面,围绕“科技与奥运”这一主题。
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科学应运而生,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逐步完善充实,形成了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三大部类的体育学知识体系。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不仅出现一批高技术、新技术,使劳动生产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生活也发生很多变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各学科部门之间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一总趋势必然对体育科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促使现代体育更加迅速地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是怎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体育运动才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党和政府重视体育工作,把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首要任务。1949年,新中国刚刚诞生,就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1952年成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此后,各级体委机构也建立起来。教育部门、共青团、工会和部队都成立了体育机构,到80年代,还成立了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中国伤残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龙舟协会、中国轮滑协会、中国钓鱼协会、中国信鸽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并恢复和新建了火车头、前卫、银鹰、煤矿、林业、石油、农民、水利、电力和建筑工程公司等15个全国性行业体育协会,从组织上加强对各行各业体育工作的领导。近几年来,由于体育运动的广泛普及和世界体育环境的发展,中国也兴起了体育热潮,各种群众性体育组织层出不穷,最近,北京又成立了奥星促进会。
1949年,中国人民-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列入了"提倡国民体育"的内容,从法律的高度指出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同年11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公布推行第一套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简单易行,是适合于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活动,四十多年来,广播体操不断改进和发展,更加科学和通用,已公布-广播体操七套。对于少年和儿童的日常体育训练,国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截止到1985年为止,少年儿童广播体操已公布十套,国家体委还编制过纺织工人操、煤矿工人操、钢铁工人操等,在全国推行,有些国家和地区还根据不同工种的特点编制出多种生产操,根据不同的病情编出保健操。尤其是为了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还编制出眼睛保健操。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录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通知"正式规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中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并"提倡早操和球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这一年,还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在全国施行,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三十多年来,已有二亿多人达到各级标准,促进了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环境。
1955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在全国人民中,首先在厂矿、学校、部队和机关青年中,广泛地开展体育运动,以增强人民体质"。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体育工作中,应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步提高我国的体育水平"。1960年,党中央在《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由于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一贯重视,倡导,鼓励,群众体育运动更加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并从中国地广人多,各地情况不同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总结出业余、自愿、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形势,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更大的进步。1979年,国家体委提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工作,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积极开展工农体育活动,大力加强少年儿童的业余训练"。十几年来,群众体育和业余训练得到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发展到二万多项,参加训练的学生200多万人,工农体育也蓬勃开展,社会办体育的热潮正在兴起,既有国家办,又有各部门、各行业和集体个人办,社会团体、集体和个人资助体育,修场地,建学校,搞竞赛的情况都有。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也投资运动支持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现在,从城市到乡村,男女老幼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伤残人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活动内容既有近代体育,又有民族传统体育、家庭体育、体育旅游,医疗体育等新生事物,群众体育的路子越走越宽,体育运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充分肯定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此时35年来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指出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体育运动,逐步摸索出一条中国式的体育发展道路,创造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和财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国家体委多次召开体育工作会议,研讨中国体育现状、发展方向,主张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运动员的技术交流。
党和国家的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使中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愈来愈高,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正逐步挤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近代体育项目从十五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城市和学校里逐步开展起来,随之竞赛活动也日益兴起。本世纪初,一些城市开始举办运动会,国际体育竞赛也有所开展。在旧中国,国内规模较大的竞赛活动,有1910年至1948年间先后举办的七届全国运动会。有影响的地区性运动会有1913年至1934年先后举行的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和1923年至1936年举行的共六届华中运动会。此外,参加的国际性体育比赛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举行的总共十届远东运动会。1932年至1948年先后共参加了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但由于运动技术落后,运动成绩长期处于低水平。根据1936年至1948年的统计,田径项目总共只打破过八项全国纪录,绝大多数项目的全国纪录只相当于新中国二、-运动员的水平,同西方体育强国相比其差距显而易见,在国际性比赛中也仅在远东运动会上取得过一些名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开展各项体育运动,其中包括29个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现在已经成立了50多个单项运动协会,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了各种条件。早在1954年,旧中国的游泳纪录就已全部被刷新,绝大部分田径项目的纪录也被刷新。从1959年举行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以来,到1993年已举办七届全运会。截止目前,在历届全运会上,我国运动员30多次打破田径、游泳、射击、举重、射箭、跳伞、航空模型等项目的世界纪录,打破全国纪录达两千多次。此外,近几年来,还创办了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农民运动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也于1991年在南宁举行。
中国的国际体育交往也日益频繁,早在1989年,中国就已加入74个国际体育组织和38个亚洲体育组织,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八千多次体育交往,共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参加的综合性运动会除奥运会以外,还有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有4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新兴力量运动会。在这届运动会上,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实力,共获66枚金牌,56枚银牌,46枚铜牌,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都列在首位,并有13人17次打破162项全国纪录,两人2次打破两次世界纪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1974年起参加了5届亚洲地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是什么样的?
我国近代体育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扩充学生课外活动而形成的,是为了学生拥有一个优秀的体质,能够完成学业任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学校体育的规模越来越大,项目越来越丰富,体育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学生们的体育兴趣高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些体育运动员的人才。
中国体育发展的近代史
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经长期挫败,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严重危机,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深入人心。当时一批政治改革家推动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积极探求中国积弱不振的根源与如何救亡图存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国近代体育开始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体育只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100多年里,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普及与发展;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传统体育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艰难地奋进;中国体育在这两大不同体育体系的相互排斥与相互吸收中走过了它的近代发展历程———留给人们的是一部恢弘而艰辛的近代体育发展史。毫无疑问,体育不仅仅指向个体,它更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包涵着特定时代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中国的近代体育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自身,我们要把近代中国体育放到一个更为开阔的、更为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加以研究。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而言,体育更是承载了国人对于民族复兴之渴望,体育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甚至是国家强盛和振兴的象征。因而,我们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1904年《癸卯学制》以后学校体育制度沿革、体育政策法令的颁布以及个别教育家的体育思想等具
近代体育教学内容是怎样发展的
一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教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
全国各地苏区曾有工农红军 30万人。 红军是苏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保卫者,也是苏区体育的骨干和先行者。体育运动是红军进行战备训练、增强战士体质、活跃部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红军部队中,各种军事体育得到广泛开展。井冈山时期,红军领导人经常带领部队,结合练兵进行爬山、行军、打野外、做游戏等活动。当时常常把部队分成两支,集合在山下,一声令下就比赛爬山夺红旗,优胜者往往奖给3发子弹、两片烟叶或1双草鞋。在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中,结合练兵,开展了射击、刺杀、劈刀(又叫“马刀花”)、爬山、跳障碍、爬云梯、木马、投手榴弹、过独木桥等军体项目。红军部队普遍采用“三操两讲堂”制(每天出3次操、上2次理论课)。上述军事体育项目,就是出操的主要内容。此外,跑步、爬绳、跳高、跳远、撑竿跳高、投标枪等项目也是紧密结合战斗需要来开展的。另外,在连队俱乐部领导下,也开展了各种球类、单双杠、打秋千、舞蹈、游泳、棋类等文化活动。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娱乐部工作,作下列各种游艺:①捉迷藏;②玩足球;③音乐;④武术;⑤花鼓调;⑥旧剧等”。
三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体育教学内容。
延安体育会与延安新体育学会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延安和许多干部学校在延安建立,延安体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37年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延安工作科下设青年俱乐部,开始筹办延安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并组织群众在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修建青年运动场。1939~1942年,延安的体育运动形成高潮。为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1940年5月4日成立了根据地著名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任名誉会长。体育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和推动各基层单位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工作、生产和学习效率,为抗日战争服务。体育会成立后,有了一定的经费,在经济、技术指导、器材设备等方面对各单位提供一定帮助。体育会在延安曾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组织过示范表演和体育照片展览;利用假日、 节日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
三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过程:(1949-1954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直接诱因。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第二过程:(1954-1966年)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保证。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录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时代精神。
第三过程:(1966-1977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中国体育发展。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停滞不前阶段。体育事业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响,体育管理部门被撤销、各专业运动队伍被解散、全国各种体育竞赛被取消,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停止,体育场所大多被改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挫折。
影响中国体育发展的因素:
1.观念落后。在当代中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的超过了其他事业的发展,以至于“脱节”,其他事业的发展根本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国民的体育观念中,仍然是传统的体育发展思维。从普通老百姓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育者,都没有摆脱传统的体育观念。人们没有体育锻炼的观念,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透彻。观念落后直接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社会体育发展缓慢。因此,改变体育观念,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政府政策。在我国,体育事业出现了“畸形”发展。政府过分重视竞技体育是发展,导致了社会体育的长期落后。我国是世界上的竞技体育的强国,在08年奥运会上,中国荣居榜首,但是,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却是相当的落后。这就反应出中国体育的“畸形”发展。中国的社会体育要发展,就必须改变重竞技,轻社体的局面。体育发展“畸形”,导致体育发面的资金发展也“畸形”,体育场馆设施不齐全,体育健身设施落后,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封闭,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3.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的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而社会体育的发展就必须要以经济为基础,试问: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拿什么来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发展社会体育,就必须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这是毋庸置疑的。
4.社会体育人才不足。虽然中国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有十几年了,中国的社会指导员的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但是,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着在一定层面上也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刚刚成立,就组织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体育的号召。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我国体育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显著提高,逐渐摆脱了旧中国体育的落后面貌。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由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内少数势力顽固坚持反华立场,我国于1958年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文革”期间,体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文革”结束后,体育事业走上正确发展道路,发生深刻变革。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0年,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冬季奥运会。1984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组队参加夏季奥运会。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往,已成为国际体坛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共有259人在世界和亚洲体育组织担任409个职务,任秘书长以上职务的230个,先后有34人获得奥林匹克勋章。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在管理体制、群众体育管理制度、训练和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探索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体育战线不断深化对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开创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体育成就:
1956年6月7日,上海陕西南路体育馆,中苏举重友谊比赛中,20岁的广东小伙子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挺举,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中国从此开始了向着世界体育顶峰的迈进。
1959年4月5日,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年仅21岁的运动员容国团,在前联邦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奋力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9年9月13日,国力蒸蒸日上的中国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近8000名运动员汇聚在一起,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好成绩。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之颠。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登上了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地从珠峰北路攀上顶峰。
1981年11月16日,已经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赛上6战6胜的中国队,迎来了最后的对手日本队。大贩体育馆里日本观众的助威声震耳欲聋,中国队沉着应战,终于以不败的战绩,赢得了中国三大球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此后,中国女排屡战屡胜,创造了“五连冠”的奇迹。
1984年7月,中国派出强大阵容来到美国洛杉矾,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7月29日,比赛刚开始,中国射击选手许海峰就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的比赛中,以566环的成绩夺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这不仅是本届奥运会的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将金牌佩戴在许海峰胸前时,激动地宣布:“这是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一天。”中国取得了奥运金牌榜上“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