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中国体育文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体育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

本文导读目录:

简述体育文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运动会 各类球赛 拔河比赛 趣味体育竞赛(袋鼠跳 掷乒乓球 等等)踢毽子

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东方,特别是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

“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文化。

像印度的瑜伽就反映了印度民族的体育文化特性。

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文化反映了以下特征:

一、体育文化总是与人的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

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

三、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

例如,南方人由于灵巧而善于技巧性运动,而北方人由于体力充沛而善于摔跤、马术;南方人由于身体单薄而需要比北方人更多的相互协作,因此在体育运动中表现为集体项目的倾向,北方人由于个高力大及性格上的特征,表现了较多的个性化项目的属性等。

四、从科学分类看,体育文化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从文化学角度看,体育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但是体育文化有着它特有的个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变化规律,因此它具有独立性的一面。

体育文化的价值

现代体育教育和世界教育发展潮流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价值

现代奥运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现代奥运会精神文化的设计,是对古代奥运会的简单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的竞技运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尊重。竞技场上的优胜者不仅受到橄榄桂冠、棕榈花环和塑像等奖励,更重要的是他们像英雄一样受到故乡人民的崇拜,为他们举行盛大庆典。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高、更快、更强”,它激励青年人奋发向上、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运动员们勇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付出辛勤的汗水去争取胜利的意志和品质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启迪。

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

奥林匹克最终目的是: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

现代奥运会的五环设计要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推进了一大步。体育文化的任务由感性深入到理性,从形体美深入到心灵美。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锻炼者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二、竞技体育文化的价值

体育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人类创造了体育,也创造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正是人类对这一种竞技运动文化进行了改造,经济、文化才不断的获得创新与发展。然而这些创新与发展,是在众人不断的实践中完成的,并经历了与西方学者的社会变革的历史里程相对应的三个阶段,即宗教体育文化阶段、科学体育文化阶段和正在进行中的艺术体育文化阶段。

艺术体育摆脱了人类求生存的宗教体育文化和强身健体适应环境的科学化和功利性体育文化的特征之后,向着竞技与艺术相结合、形体美与心灵美相结合的形态发展。

三、大众体育文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大众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无论中国的大众体育,还是西方的大众体育,都是以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为根基。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光辉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在与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身体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于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古代校园体育文化

古代体育尚处在原始教育阶段,因此,还谈不上具有规模性的学校体育,当然也就说不上校园体育文化了,但它也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体育文化现象。

2.近代校园体育文化

我国学校体育从孕育到诞生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从1840年开始,帝国主义用炮艇轰开了我国闭关自守的大门。随着军事侵略,国外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建立教会、兴办学堂、进行体育文化渗透,并在校园里积极开展了各种西方体育活动

3.现代校园体育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校体育的贡献在于对军国民主义体育和国粹体育给以强烈的批评。与此同时,剔除了兵操内容,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引进西方体育。这虽然是文化流动的结果,但也引起了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然而由于文化的融合性,才逐渐缓冲下来。尽管如此,学校体育还是在封建道德观的束缚下举步维艰。直到新中国成立,学校体育才确立了以增强体质为目标,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4.当代校园体育文化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为完成未来体育教育的使命,我国当代校园体育肩负着一下历史使命: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要树立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相适应的全面性健康要求,并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 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文体育的素养,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健身意识和品德修养,协调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培养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是法国的保尔.朗格朗于1965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时提出来的。他认为,接受教育应当是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终身教育是教育定向上的整合,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四、体育文化的特性

1.民族性:人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共性的一面,也有极具丰富性的一面,甚至是具有很大个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文化的差异性,就是民族性的表现。各个不同地域的人类,创造了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文化,又塑造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群体。任何形式的民族文化,都与本民族的形成延续和发展密切相关,都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人中特点、风土人情、经济条件、生产水平乃至和社会结构相适应。

2. 时代性:时代在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个生活环境对人类来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也都离不开这个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也具有特定的性质、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3. 社会性:文化的社会性,也称文化的群众性。这是因为任何文化都离不开大众,更不能离开社会。如果说人离开了文化,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同样,社会离开了文化就会变成一个愚昧的社会。因此,人、文化和社会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合体。

4.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既表现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上,也表现在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上。例如,东方体育文化重礼节、求持中、重自身完善,求个人身心平衡的品格形式,表现了人的内在品质和言行相一致的东方色彩。而西方体育文化则表现出竞争、激进冒险的风格。人们常把身体健美的人视为崇拜偶像,表现了人的外在行为和言行开诚布公的西方特色。

5.继承性:也可称为传统性。在养生学的发展中,东方人原先主张以静养生,后来有人主张以动养生,再后来主张动静结合。这是人们对体育文化延续和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例如,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前注重于修身养性,后来泛化为强身健体,直到今天的自娱与休闲文化。同样,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舞龙、舞狮、气功、武术等等都已经成为了风摩全球的运动项目。

中国体育发展的历程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的发展历程:

第一过程:(1949-1954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直接诱因。新中国体育事业起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第二过程:(1954-1966年)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的提出是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保证。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国家体委党组《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批录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时代精神。

第三过程:(1966-1977年)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影响中国体育发展。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停滞不前阶段。体育事业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影响,体育管理部门被撤销、各专业运动队伍被解散、全国各种体育竞赛被取消,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停止,体育场所大多被改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和挫折。

影响中国体育发展的因素:

1.观念落后。在当代中国,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的超过了其他事业的发展,以至于“脱节”,其他事业的发展根本就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国民的体育观念中,仍然是传统的体育发展思维。从普通老百姓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育者,都没有摆脱传统的体育观念。人们没有体育锻炼的观念,对体育的认识不够透彻。观念落后直接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社会体育发展缓慢。因此,改变体育观念,对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政府政策。在我国,体育事业出现了“畸形”发展。政府过分重视竞技体育是发展,导致了社会体育的长期落后。我国是世界上的竞技体育的强国,在08年奥运会上,中国荣居榜首,但是,中国的社会体育发展水平却是相当的落后。这就反应出中国体育的“畸形”发展。中国的社会体育要发展,就必须改变重竞技,轻社体的局面。体育发展“畸形”,导致体育发面的资金发展也“畸形”,体育场馆设施不齐全,体育健身设施落后,以及学校体育场馆封闭,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3.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的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而社会体育的发展就必须要以经济为基础,试问: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拿什么来参加体育锻炼?因此,要发展社会体育,就必须发展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这是毋庸置疑的。

4.社会体育人才不足。虽然中国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有十几年了,中国的社会指导员的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但是,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并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着在一定层面上也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体育的发展

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

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多说法,但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种,其中包括:

1. 劳动起源论:从总体上说,人类的文化是通过人类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的思维创造出来的。早期人类在求生存中学会了奔跑、跳跃等技能,并在追捕猎物等活动中,发展了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各种身体素质。这个时候的体育鲜明的体现在以生存为直接目的,进行着各种能力的训练。

2.军事起源论:这是由于个人之间为争夺狩猎得来的猎物而产生的冲突到后来发展到部落之间的武装冲突,各部落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进行了有组织的身体训练。其中还包括摔跤、飞镖、棍棒等技能。

3. 游戏起源论:这是当原始人在获得丰富猎物后,特别是当丰收之后,聚集在一起以游戏欢舞的方式庆贺,也表明了体育是在跑、跳、投等劳动形态中演化出来,并以欢唱和舞蹈表达内心的喜悦。

4.宗教起源论: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受到四季和环境的困扰,原始人为求助于自然恩施,祭祀天地而形成的原始宗教活动,并以体育形势进行求助祭拜。

5.教育起源论:生产劳动的发展以及在军事、游戏中演变出来的运动技能、技巧,以劳动教育的方式传授给后代。既发展了上述各种技能和身体素质,又逐步脱离了动物野性,向人性方向进化,形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生活。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的产生是在人类从动物野性变为人性的过程中上述因素相互综合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人性时,是原始的野性、进攻性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逐步的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即体育文化。

大众体育文化的价值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种大众体育文化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这是因为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快感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无论中国的大众体育,还是西方的大众体育,都是以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为根基。

古代中国体育发展概述是怎样的?

在古代的时候就会进行捕猎,会进行采集,这样就发展了体育项目,例如奔跑,跳跃,投射,逐渐的演化成受到人们喜欢的运动。

体育的发展大概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7年)

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二)波浪式发展阶段(1958-1976年)

1958年到1976年,是我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在我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 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

(三)跃迁阶段(1977-至今)

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并加以评述?

礼记·射义》中说:“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

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文化,又是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体育作为物质文化,它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体育又是一种制度文化,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体育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二者逐渐开始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一、中国体育文化概观

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个体育发源地之一,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从原始社会体育的开端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体育产生、发展、成熟并走向衰落的时期。战国末年以前,中国古代体育的主要框架初步形成,三个基本部分即军事体育、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都已出现,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击剑、射箭、弋射、骑射、拳击、角力、跳跑、扛鼎、投石、赛车、田猎、蹴鞠、游泳、划船、竞渡及带有各种健身性质的舞蹈、围棋、投壶、牵钩、弄丸、秋千、飞鸢、击壤、导引、行气等。从秦汉时期到五代十国,为中国古代体育继续丰富、完善、提高时期,其中唐朝时期的体育项目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竞技特征最强,对外体育交往最多,女子体育也空前活跃,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阶段。从北宋以后直到晚清,中国古代体育从总体上讲是在走向衰落,体育的强身健体作用被削弱,运动量较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或变成娱乐项目,或踪影消失,体育的活动范围也缩小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普及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学校体育教育不断加强,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场馆建设日益加快,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体育人口大幅上升,成为我国有史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

(一)中国原始体育

和其他很多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体育文化也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原始人类,他们在非常艰险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抗争着,他们简单的奔跑、跳跃、攀登、翻越、投掷、泅水等活动是人类体育活动的原始形式。

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县发现的、距今约28700年前的峙峪人文化遗址中找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弓箭箭头--石镞,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原始人的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原始人体育活动的一个进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后羿,就是一个技能高超的射手,他用弓箭射落了同时出现在天上的十个太阳中的九个,为人们消除了灾难,带来了幸福。

为适应氏族、部落战争的需要,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逐渐产生。云南沧源的一幅原始崖画对原始人的“武舞”场景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有的战士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有的战士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在做某种舞蹈仪式。舞蹈是原始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个彩陶盆,其内壁彩绘有三组共十五个正在跳舞的人,每个人的头上有一辫子形状的物体,整齐地摆向左侧,他们手拉着手,左脚立地,右脚抬起,翩翩起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记载了一种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原始体育在原始生产、军事等活动中产生,通过一定的原始宗教仪式得以发展,以至形成某种程度的定型化,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的射箭之风

我国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之后,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为迅速,更为自觉,更为规范,更为多样,体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统治者认为,“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西周官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的“六艺”。“六艺”中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是军事体育训练课。当时的男孩一出生,就以射祝愿,“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男子15岁开始练习射箭,成年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练习,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举行饮酒、奏乐等仪式,即射礼,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西周统治者将体育活动与文化礼仪相结合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材,保卫社稷和管理国家,这与古希腊奴隶制时代所实行的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在形式和目标上有相似之处。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设置的教育内容也是“六艺”。《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说明他他多才多艺,不仅通晓诗书,而且擅长射箭。《战国策·西周策》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由于射箭所具有的军事性、竞技性、娱乐性、礼仪性等特征,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历史中越来越突出。唐朝时射箭风气很盛,李白既是“诗仙”,又是射箭爱好者,自夸“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杜甫《哀江头》一诗描述了一位女子射箭技艺的高超--“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武则天为了培养选拔军事武艺人才,设立了“举武制”,在九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五项,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社。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弓箭社”、“射水弩社”、“射弓踏弩社”等民间体育活动非常频繁。清朝以“骑射立国”,对射箭活动高度重视,促进了射箭活动的盛行,河北承德就是专门的皇家射猎场所。

(三)中国古代的剑术

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中说:“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瘢”,可见当时的习剑风气之盛。越王勾践也喜好击剑,他广招天下名匠为他铸造了八把名剑,名称有“掩日”、“断魂”、“断水”等。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王为练兵强国而问策于大夫范蠡,范蠡就为他请来了一位出于南林、精于剑术、才艺非凡的女子,全军剑术高超者与她比剑,结果都一败涂地。越王对这位女子大为叹服,当即封她为“越女”,并请她教授军士练习剑术。当越王问她剑术的真谛时,她谈出了一番高深精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越女论剑”: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星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史记》中记载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杜甫有一首名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为我们描述了唐人舞剑的高超技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评论列表:
  •  世味旧竹
     发布于 2022-06-15 10:21:34  回复该评论
  • 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体育生活。 综上所述,体育文化的产生是在人类从动物野性变为人性的过程中上述因素相互综合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体育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由动物本能改变成自觉行为人性时,是原始的野性、进攻性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逐步的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即体育
  •  森槿鸢栀
     发布于 2022-06-15 06:02:43  回复该评论
  • 色的存在方式。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东方,特别是中国体育文化,在儒家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以追求“统一” “中和”“中庸”,重在修身养性的内向性、封闭性、圆满性为主要特色的体育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