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怎么样的?
- 2、如何实现体育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 3、哪一种中国传统艺术为北京冬奥会的体育赛事标识提供了灵感
- 4、石向东的代表作品
- 5、朱尚熹的艺术简历
- 6、奥林匹克雕塑的简介
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怎么样的?
近年来,大众对体育舞蹈表演舞的观赏角度逐渐发生改变,一些优秀的表演舞作品开始走进世界表演舞比赛的赛场上,通过笔者观察,这些能够走出国门,在世界体育舞蹈表演舞中能够获得成绩的优秀舞蹈剧目,都是结合了中国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元素,这些具有“民族元素”的主题、音乐、服饰、舞蹈动作、道具等进行合理的创作编排,既展现了西方舞蹈艺术的竞技性,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含蓄美。
一,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
(1)体育舞蹈融入民族舞蹈动作文化创新融合,体育舞蹈表演舞是在保持体育舞蹈原有风格基础上的艺术创作,这意味着在拉丁舞或摩登舞动作语汇的基础上可以对体育舞蹈的动作形式不断创新,将民族古典舞、民族舞、武术等典型身法技巧、舞姿动作结合表演舞主题巧妙融合,在西方艺术形式下加入中国式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新颖性与观赏性
(2)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创新融合,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元素指的是在体育舞蹈表演或者训练时候选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乐器的节奏韵律,在不同音乐背景下展现中国式的舞蹈韵味和意境
(3)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服饰文化创新融合,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表演舞,服装是展现其美的一面,对于体育舞蹈融入民族元素的服饰文化,如古代汉服、苗族的服装、傣族的民族服装等都可以融入体育舞蹈表演舞服饰中,从材质、纹样图案、样式、颜色等多角度挖掘民族元素与西方文化在服饰上的创新之处。
二,体育舞蹈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总结
民族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属性,是外来舞种体育舞蹈所不具有的,因此相关工作者在将体育舞蹈引进我国进行体育舞蹈教育或者表演时,应该将体育舞蹈因地制宜化,选择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同时,不断研究如何将更多的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体育舞蹈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将民族的文化通过体育舞蹈作为载体传播到全世界。
如何实现体育与艺术的有效融合
人们通常认为,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较远,似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从文化范畴的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二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体育与艺术虽然所属的领域不同,发展过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晶,在文化层面和艺术内蕴方面都有着相通之处,都具有审美特性和功效,都能够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体育与艺术的交互结合是它们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使二者达到交互融合,促进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1 体育与艺术在历史上的融合与分离
从最初的起源来说,体育与艺术的形成过程有着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原始人类为了社会劳动和生存发展的需要创造出来的,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审美性,是人类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例如,对于体育运动来说,最初只是对人们劳动过程的一个体现,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或者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出的一种方式。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体育源自于人们庆祝果实丰收的活动,或者是人们收获到一些猎物时,都会用舞蹈或体育活动等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从更多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体育是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它们产生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是两种交互融合的艺术形式。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期开始,人们在体育运动比赛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都会穿插表演一些艺术活动,人们在观赏过激烈的运动比赛的间隙,可以通过欣赏艺术活动舒缓自己的心情,来放松自己的身心,达到张弛有度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两种艺术形式不是无不相关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除了上文中举出的例子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艺术作品中领会到体育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领会到雕塑家对于力量、对于崇高、对于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雕塑作品“掷铁饼者”,领会到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从雕像中领会到人物的力量与崇高,这种雕塑也代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一个侧面,这是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例子。
但是我们说通常情况下体育与艺术是交互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分离、相互割裂的时期。例如,在古代社会,很多国家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为了培养能征善战的战士,只是为了提高战士的战斗力,能够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因此,我们将这种体育运动和战争和杀戮联想到一起,认为这种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毫无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体育运动又呈现出其艺术性的一面。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舞蹈和打击乐的结合,但是在古代社会,安塞腰鼓只是人们在戍守疆界时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战士们可以利用安塞腰鼓传递紧急情况和战事信息,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军事信息传递工具。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信息传递工具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因此,在安塞腰鼓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是与艺术息息相关的,很多体育活动都存在着审美的因素,是一种艺术美的体现。很多艺术活动也与体育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这二者是交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2 体育与艺术交互融合的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强调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很多体育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其艺术表现作用,展现出其自身的审美因素,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很多艺术活动和艺术形式也不断地与生活靠拢,开始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很多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演变和改善,体现出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完美结合。体育运动与艺术活动的结合也是这一趋势的要求,在艺术不断的大众化、生活化的今天,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潮流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
以中国武术为例,很多人知道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的战争过程中,是古代战士战斗经验和战争过程的一个反映,体现了人们在战争过程中的智慧。这是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人们战斗经验和格斗经验的一种反映,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不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体育运动形式的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广泛运用于格斗或搏击的过程中,正逐渐凸显出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方面的作用,这其中的艺术性也更浓厚了一些。现阶段,中国武术已经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性,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体现,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交互融合。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虽然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体育与艺术之间有过分离和割裂的一段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体育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二者体现出了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二者实现真正的交互融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结语
从起源和本质属性等方面来看,体育与艺术二者之间的交互融合是必然的,是二者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二者之间曾经出现过分离、割裂的现象,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必将出现交互融合的趋势,必将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当前,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认真体会和领悟体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促进体育与艺术的不断发展。
哪一种中国传统艺术为北京冬奥会的体育赛事标识提供了灵感
篆刻艺术为北京冬奥会的体育赛事标识提供了灵感。
北京2022年冬奥会体育图标共24个图标设计,以中国汉字为灵感来源,以篆刻艺术为主要呈现形式,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
这种巧妙的结合既展现出冬季运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彰显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理念和愿景。图标以霞光红为底色,寓意着日出东方,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即将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
篆刻艺术的溯源: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用印章特定形式表现的一门工艺美术。是将汉字书法的美,与章法表现的美、刀法展现的美及金石自然美为一体,以独立欣赏的表现性艺术。
篆刻艺术从明清流派算起已有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实用艺术的表现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追溯到三千七百多年前的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时代。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石向东的代表作品
①雕塑作品《最后的防线》
·荣获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最高奖——特等奖;
·原作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收藏,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
·复制品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收藏;
·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以及报刊对该作品作过介绍与报道;
②雕塑作品《走向奥林匹克》
·荣获中国体育美展最高奖——特等奖。获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颁发的特等奖奖杯,原作被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收藏,并永久陈列在国际奥委会总部艺术展厅内;
·编选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出版社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新中国美术50年》;
·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以数十家报纸刊物对这件作品进行专题访问和报道;
③雕塑作品《行进》
·荣获中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最高奖——优秀作品奖(本次展览只设此项奖,《行进》获评委会投票最高票);
·此作品还荣获北京首届国际雕塑展优秀作品奖,原作被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收藏,并永久存列公园内;
·复制品被中国国防大学收藏,并陈列在校园环境中,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好评(有文字报道);
·发表于中国雕塑唯一专刊《雕塑》创刊号封面;
·发表在重要专刊数十次,多次成为众多美术教科书示范案例;
④雕塑作品《穿越》
获中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⑤雕塑作品《长风铸春秋》
荣获广西美展最高奖,复制品三件分别被有关机构收藏。
朱尚熹的艺术简历
1982年7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雕塑专业。 1984年,雕塑作品《金牛》参加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展,中国美术馆。
1985年,雕塑作品《华夏力士》参加第一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被中国奥委会收藏。
1988年9月至1991年8月,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攻读硕士学位,并获硕士学位。
1991年,《彭德怀》等二十多件雕塑作品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其中《创世纪》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1994年10月,雕塑作品《徐洪刚》参加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军事博物馆。
1994年10月至1995年1月,参加全国城雕高级研修班学习,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
1995年8月,参加‘95中国威海国际石雕比赛,作品《石头·女人·梦》获优秀作品奖。
1997年7月,雕塑作品《节日》参加中国当代雕塑大展,中国美术馆。
1998年7月,参加桂林“愚自乐园”第四届国际雕塑创作营。创作花岗石作品《阳光下的梦》。
1998年9月,策划并参与了“98‘步履——北雕研究室十人雕塑作品展”展出了雕塑作品《“梦”系列》五件。
1998年4月,《自塑像》参加由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办的THE JEAN MASSON DAVIDSON MEDAL奖章国际性竞赛,并获鼓励奖。
1998年,参与策划并参加了“平台——‘98青年雕塑家作品展”,作品《大塔楼》和高跷系列共六件作品参展,其中《四边形的稳定性》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9年10月,作品《顶楼》,《盛大节日》,《奥林匹克乐土》参加“回响——中国现代雕塑33人作品展,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陈列馆。
1999年10月,作品《盛大节日》参加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9年12月,群雕《最可爱的人》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0年4—5月,个人作品展《镜城一隅——朱尚熹井盖艺术展》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展出。
2000年9月,参加中国福建惠安国际雕刻大赛,创作大理石雕刻《石头里的梦》获二等奖。
2000年1月—12月,策划组织并参展了《阳光下的步履——北京红领巾公园公共艺术展》,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风树林》和《苏醒的圆环》。
2001年,作品《华夏力士》和《俯卧撑》参加“新北京,新奥运——北京体育雕塑作品展”。
2001年6月,系列作品〈朱尚熹井盖艺术之二——宇宙学图示〉以及〈大塔楼续集——空中花园〉参加“时空平台2001雕塑作品展”。
2001年2月—9月策划并组织参加了“林间步履——北京雁栖湖景观雕塑创作营”。
2002年9月,参加北京国际雕塑邀请展,创作青铜作品《盛大节日》。
2002年5月—9月,参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奥肯拉根地区国际雕塑创作营,创作大理石雕刻《山谷之门》。
2003年6月,参加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行的环保雕塑作品展
2004年6月,参加奥地利依西格尔火雕艺术节。
2004年10月,受聘为全国第十届美术展览雕塑展区评委。
2005年2月,策划并参与了“回到架上——步履雕塑群体第五回艺术展”。
2005年4—10月创作实验肖像作品《马三立》参加了“中国当代实验肖像展”。天津美术学院。
2006年1月—2月赴台湾高雄义守大学参加石雕创作营,创作作品《初雪》。
2006年10月,作品《无字碑》参加中国宋庄艺术节。
2006年10月,作品《方块字》参加“新西方主义在北京”展览。
2007年4月——11月,创作城市雕塑作品《无名岛——精卫填海》,高度7米,不锈钢铸造,建立在天津海洋博览馆。
2007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
2008年3月——7月,创作雕塑《情侣座——两个人的世界》,材质为不锈钢与铸铁,高度2.2米,长度为8米。该作品参加了北京“百件奥运雕塑项目”国际活动,作品建立在北京奥运中心公园。
2009年4月,创作青铜作品《竹里馆——王维抚琴》,建立在西安曲江新区公园。
2009年10月——2010年4月,创作了《上帝之吻》《王宝钏与薛平贵》《情侣扇》等8件公共艺术品,建立在西安寒窑主题公园。
2010年10月,《朱尚熹教学雕塑展》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A画廊隆重举行,该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办。展览集中了朱尚熹2007年初——2010年下半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近4年的教学成果,展出雕塑作品近九十件,涵盖了具象和抽象两大类。展览的展出时间一个月。
2011年2月——2011年8月,参与策划并组织实施“全国首届抽象雕塑高级培训班”。
2011年4月,不锈钢作品《结构方式A》参加“水木清华——国际校园雕塑大展”,清华大学校园。
2011年5月,城市雕塑作品《红凤凰》,不锈钢,高度12米,建立在重庆市南岸区慈母山公路隧道口。
2011年5月,景观雕塑作品《一方水土》,花岗石,高度5.3米,建立在重庆水晶郦城星光社区公园。
2011年9月,《上帝之吻》等9件雕塑作品参加“开悟——2011大同首届国际雕塑双年展”。
2011年12月,雕塑作品《无名琴》参加“凝固的旋律——国家大剧院雕塑作品邀请展”,国家歌剧院。
2011年12月,雕塑作品《传统结构》参加“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
奥林匹克雕塑的简介
始见于公元前7世纪。在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有数千座雕塑,其中大量作品是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竞技优胜者塑造的。公元前4世纪的雕塑家利西波斯的《刮汗污的运动员》,塑造了一名正在擦去手臂上油污的竞技者,作品结构匀称,人物神态安详,优雅而自信,是少见的艺术珍品。今天人们最为熟悉的,可以说是雕塑家米隆在公元前450年创作的《掷铁饼者》了。该作品原作已佚,得以传世的是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复制品。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也激发艺术家的灵感。正如顾拜旦所说:体育运动可被书术的创造者和艺术创作的契机,因为它创造美,生活的艺术品---运动员。本世纪初饮誉世界的法国雕塑家罗丹, 就是以运动员倡身体为模特,于1901年创作了著名的《美国运动员》铜塑。
此外,布代勒的《箭手赫拉克勒斯》也是不多见的传世之作。该作品的模特是法国运动员潘戈,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保持一种累人的姿势前后达9个小时之多。1910年这件雕塑在巴黎展出, 得到高度评价。目前这两件作品均陈列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内。
1968年墨西哥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举办了一项名为“友谊与艺术之路”的文化活动,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的18名雕塑家参加了这项活动。其中用水泥筑起的雕塑高达18米,成为该市的景观之一。
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者在1987年夏和1988年春举行了两次国际野外雕塑研讨会,邀请30个国家的雕塑家到韩国创作。组委会在汉城建立了奥林匹克公园,公园里不仅有绿草,还汇集了世界各国雕塑家的200余件作品。这个独具特色的雕塑公园的正门被称为和平之门”。 公园中有一座奥林匹克运动的纪念雕塑,由各国运动员从自己国家带来的石头建成。131个国家及个人捐赠的共4875块形态各异的石头,来自天南海北,堆积一起,象征人类和平相处的大同精神,在汉城留下永久的纪念。在国际奥委会总部所在地洛桑,奥林匹克雕塑也为该市增色不少。在奥林匹克博物馆入口右侧有一个.运动员强壮的腰腹部位造型的巨大雕塑,名为《更快、更高、更强》。雕塑分为6块,时合时分,合则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健美有力,分则化静为动,体现出生命的韵律。这座构思巧妙,集静态与动态美于一身的作品,出自西班牙艺术家贝罗卡尔之手。
中国艺术家朱成和田金锋在奥林匹克理想的启迪下,分别创作出《千钧一箭》和《走向世界》两部雕塑杰作。这两部作品在1985年中国首届体育美术展上获雕塑类作品特别奖,并获得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奖杯。1989年中国奥委会将它们赠与国际奥委会, 现陈列于奥林匹克博物馆和洛桑奥林匹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