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成都大运会49个场馆目录是什么?
49个场馆包括13个新建场馆和36个改造场馆。
一、新建场馆
1、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坐席数为40000,场馆规模为120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开幕式。
2、东安湖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坐席数为3000,场馆规模为85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游泳比赛、训练。
3、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馆,坐席数为18000,场馆规模为93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体操比赛。
4、东安湖体育公园小球馆,场馆规模为35699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体操训练。
5、凤凰山体育公园,含“一场一馆”,占地面积约330亩,总建筑面积约44.6万平方米,其中“一场”为6万座专业足球场,“一馆”为1.8万座多功能体育馆,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6、高新体育中心,含体育场、多功能体育馆、全民健身馆、垒球场、风雨球场及配套服务中心。
7、新都香城体育中心体育馆,坐席数为3000,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8、新都香城体育中心游泳馆,坐席数为1500,将承担大运会水球比赛;
9、简阳文体中心,坐席数为3000,将承担大运会跳水比赛;
10、简阳文体中心体育馆,坐席数为3600,将承担大运会柔道比赛;
11、龙泉中学体育馆,场馆规模30559.24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12、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体育馆,场馆规模14000平方米,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13、金强国际赛事中心,场馆规模44000平方米,为大运会篮球比赛备选场馆。
二、改造场馆
1、四川大学华西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柔道训练;
2、四川大学望江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跆拳道比赛、训练;
3、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4、西南财大光华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5、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6、电子科大沙河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7、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篮球训练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8、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训练;
9、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
10、西南石油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11、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游泳馆,为大运会水球训练备选场馆;
12、成都体育学院体操馆,承担大运会艺术体操训练;
13、成都体育学院综合馆,承担大运会艺术体操比赛;
14、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弘毅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15、西华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16、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体育馆,为大运会排球比赛备选场馆;
17、四川省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18、四川川投国际网球中心,承担大运会网球比赛、训练;
19、四川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承担大运会羽毛球训练;
20、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承担大运会比赛、训练;
21、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艺体馆,承担大运会排球训练;
22、成都大学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排球比赛;
23、成都大学体育场,承担大运会田径训练;
24、猛追湾游泳场,承担大运会水球训练;
25、成都市射击射箭学校,承担大运会射击比赛、训练;
26、城北体育馆,承担大运会武术比赛、训练;
27、市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承担大运会乒乓球训练;
28、棠湖中学体育场,承担大运会投掷热身;
29、双流体育中心体育场,承担大运会田径比赛热身;
30、青白江区文体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篮球比赛;
31、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游泳击剑馆,承担大运会水球比赛;
32、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马术体育场,承担大运会射箭比赛、训练;
33、双流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羽毛球比赛;
34、郫都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承担大运会击剑比赛;
35、郫都区体育中心羽毛球馆,承担大运会击剑训练;
36、郫都区体育中心游泳馆,承担大运会击剑比赛、热身。
举办时间: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定于2021年8月18日至29日在成都举办。
它是继2001年北京大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后举办的第一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共设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18个体育项目。届时将有来自约170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及官员赴蓉参加。
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简介: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 编:610041 电 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 真:+86/028- 85092752 网 址:
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是什么?
重庆市是我国艺术体操的重要培养基地, 规模宏大也备受关注。目前重庆市后备人才在训人数达380以上, 重庆市运动会和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参赛人数也名列前茅。发展至今, 也为各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0余名, 后备人才输送较多。作为一个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大城市, 在训人数数量和质量都很高。
一,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1)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机制,重庆市艺术体操相关教练员在1986年, 由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体操运动员 (宛莉、徐亚丁、熊霖等) 所组建。长期以来, 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队伍主要是以专业队、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俱乐部所组成。重庆市管理模式分为“三集中”教学模式针对于专业队运动员, 为运动员提供“吃、住、训”为一体的全面保障, 以训练为主, 学习为辅。“体教结合”教学模式针对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以及各俱乐部的运动员, 学生上课在学校, 训练在体校, 就餐在家中, 以学习为主, 训练为辅。
(2)教练员后期培训情况,艺术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练员的培训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练员的后期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及时得到专项方面和新规则的消息, 有助于教练员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发展趋势。目前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教练员在我市比赛前参加教练员培训, 时间较短, 培训内容不全面。部分教练员每年有一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有少部分传统项目学校的教练, 因为教学任务重和日常工作繁锁没有机会参加学习, 都会在业余时间自学或者跟随培训过的教练员学习教学经验和训练手段和方法。
二,重庆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1) 为年轻的教练员提供执行良好的训练计划, 针对不同水平教练员, 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 帮助教练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引进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教练员。加强师资力量, 各队伍教练之间应互相学习、交流, 改进训练模式, 完善教练员体制。
(2) 根据运动员不同年龄段、比赛任务、训练年限、运动员特点,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与教学内容。为各训练队伍得到训练时间上的保证。
(3) 政府部门、各队伍领导层管理人员应加强对艺术体操的重视、支持及资金的投入, 改善训练环境 (条件) , 同时增加训练器材, 保证各队伍的训练能够顺利进行, 提高训练质量, 从而促进艺术体操的发展和提高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广场体操来源,有何美学意义?话说还有政治背景?
广播体操被称为“国操”,是国家的动作仪式符号。从1951年国家颁布第一套广播体操,到2011年的第九套广播体操,走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培育了几代国人的成长。她不仅仅是一项健身强体的群体运动,更成为新中国当代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她不单承载了人们的集体记忆,还造就了人们的健康与幸福。特别是国人寿命的延长,广播体操的推广功不可没。
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观照第九套广播体操,那么人们就不难发现,第九套广播体操除了它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它将音乐美、建筑美、仿生美、时尚美、运动美、舞蹈美、形体美、韵律美、诗意美等融为一体,如果我们让学生懂得和欣赏广播体操的美,乐于参加这项运动,并陶醉其中,那么,广播体操的功能将大大超出运动本身,它的美学价值也随之充值乃至增值,令参与者获得多层次、全方位的审美享受,并得到身心的愉悦与满足。
1、运动之美
广播体操作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毫无疑问,它的设计、编排首先是满足体育锻炼的功能,换言之,它的最基本特征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第九套广播体操作为一种徒手体操,它以“科学简便、普及实用、因地制宜、健身趣味”为原则,在保持传统广播体操特点的同时,引入了武术、踢毽、游泳、保龄球及现代舞等时尚运动的基本动作,突出了“健康、欢乐、时代”的风格。专家认为,广播体操对锻炼者产生中等强度的运动刺激,对提高机体各关节的灵敏性,增强大肌肉群力量,促进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传导系统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这些都奠定了美感产生的基础。
无论你参加该项运动的动机如何,只要你动起来,只要你去做广播体操,你就会美起来,而且美不胜收。因为,运动本身就充满美感,随着节拍、韵律而运动起来,身体姿势变化无穷,运动者浑身都散发出一种健康之美、青春之美、力量之美、活力之美。这使我们联想到古希腊著名艺术家米隆的雕塑《掷铁饼者》,这尊男运动员塑像标志着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虽然只是一个掷铁饼的动作,一项运动的普通动作,尽管只是一个简单动作的定格,但是,整个作品的运动之美油然而生,特别是人体的姿态美、体格美、线条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民体育出版社图书复终审部主任、责任编辑刘沂女士,负责第六、七、八、九套广播体操的编辑工作,从1981年到2011年,在长达30年时间的广播体操编撰过程中,刘沂最大的感受,就是广播体操越来越讲究美感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特色,前五套广播体操很单调,就是单纯的左右左,但到了第六套就有点不一样了,文革过后,人们已经有了一点美的意识,比如这个转体动作,就是体操的一个造型,你要说它有什么太大的锻炼价值,也说不上,但它摆了一个姿态,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可以说,这种美的感觉,就是运动美感。相反,如果是静止的、呆板的、死寂的,只能给人一种木然、纳闷,甚至窒息的感觉,何美感之有?当然,影响运动美感的要素,在广播体操里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动作幅度、动作速度和动作力度等四个方面,因此,要突出运动美感,在做广播体操时就要把握好、表现好这四个要素。
2、节奏之美
节奏,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运动与艺术最典型的共通之处就是大家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具备节奏感,不同的艺术形式,节奏表现的形态不尽相同,音乐的节奏主要表现为声音高与低、快与慢,绘画的节奏是用色的浓与淡、疏与密,相比之下,广播体操动作中的收与展、曲与直、弯与伸等都是节奏的符号,给人一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节奏是一切运动的外部特征和灵魂,自然也包括广播体操。
第九套广播体操一共分9节,分别是预备节、原地踏步;第一节、伸展运动;第二节、扩胸运动;第三节、踢腿运动;第四节、体侧运动;第五节、体转运动;第六节、全身运动;第七节、跳跃运动;第八节、整理运动,共计用时4分45秒。从整套广播体操而言,伴随着富有动感和节奏的音乐,表现出丰富的肢体语言,它的整体节奏感是舒展、起伏的,过程有快有慢,有张有驰。如果说,伸展运动、体侧运动比较舒缓的话,那么,体转运动、跳跃运动就比较急促,由此而形成一种张驰有致、刚柔并济的格局,给人一种自然流畅、自由洒脱的美感。
如果从单一节的运动来看,不同的动作也形成不同的节奏,重复而不显得单调,整齐而不显得呆板,例如,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它的动作变化层次表现为左右开弓、上下联动,收放自如的节律,这种对称、均衡、移动的动作,符合人们的审美规律:协调、和谐、悦目。很难想象,一组率性随意、杂乱无章的动作会产生美感?
3、音乐之美
在第九套广播体操中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全程的背景音乐和口令,一是指配合某项动作的声响。在背景音乐方面,传统的广播体操给人总体印象是“雄壮的音乐+嘹亮的口号”,第九套广播体操,在背景音乐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首次选用了欢快、激昂的交响乐,雄浑而大气,具有强大的号召性,充满力量与震撼。同时,在过去的激昂、铿锵的基调上,加上了柔美、抒情。风格也显得轻快、喜悦,让人感觉到一种贴心的亲和力。另外,在口令方面也一改传统,把男声换成女声喊口令,清脆悠扬,大气雄厚中带有轻盈,更显得明朗、亲切、柔和,达到动作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可以说,在声响的运用上,第九套广播体操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多节的动作中突出声响的元素,包括预备运动的原地踏步声、第一节伸展运动的双手拍打腿部的声响、第七节跳跃运动的踢腿和并腿声,其中,声响效果最丰富、最明显的是在“体转运动”这一节,一组动作就有左右4次的拍掌,全节一共出现十六次的掌声,短促、整齐、清脆、响亮,这组掌声不仅拍出了响声,也拍出了激情,还拍出了斗志。正是这组掌声,把整套广播体操的音效与情绪推上了高潮。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出现这样一段音效,那么,这套广播体操的美感将会大打折扣,或者黯然失色。 第九套广播体操创编研制组副组长张平认为,由广播特性而带来的音乐美感,是第九套广播体操的一大亮点,给人视听的审美享受。“在音乐上,它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融入了击掌和发声的新元素,人们在广场锻炼可以随着口令喊喊,内心也可释放,从而达到人声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效果。”
我们也把广播体操所体现出来的造型之美理解为音乐之美,因为有艺术大师曾说过,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同样的道理,广播体操的不少造型堪称为一种建筑理念的物化,同样给人一种音乐之美。例如,第四节的体侧运动,上半节,在弯腰动作完成后,接着左手向上,右手向下,下半节变为右手向上,左手向下,这样,对称中有错位,就像建筑中错落有致,也像音符的高低音,而且高低错落,浑然天成。
同样道理,我们也把广播体操的造型、构图之美,归入音乐美感。你看,体侧运动,左右手随着弯腰,在头顶划出半弧型,就象在天空画出一道彩虹,如果说,体侧运动只是个半弧型的构图,那么,全身运动的左右手在上下摆动,就象是画出了一个圆圈,仿佛是太阳、是地球,能不美吗?
4、时尚之美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潮流;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都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所谓的时尚,就是一种审美潮流影响下而形成的人们审美共同追求、审美价值取向的同质化,就是一种社会和生活的流行,多表现在语言、音乐、运动、服饰、装修等领域,如流行语、流行音乐、流行色等,都具有标签的意义,同时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比如服饰、头饰,改革开放初期流行喇叭裤、留长发等,曾经引领了一时的风骚,但是一段时间后就被牛仔裤所取代。
在广播体操中,有不少的动作就蕴含着时尚的元素,例如,第一节伸展运动中的握拳下蹲的动作,就是借鉴时下流行的“健美操”或者“篮球宝贝”的动作,略带矫情的韵味,很有时代美感。又如第七节跳跃运动的叉腰动作,跟欧美流行的“踢踏舞”十分相似,爵士风格特别鲜明。再如体转运动中转体击掌的动作,纯粹就是俄罗斯高加索民族舞蹈动作的灵活植入,也显得风情万种,浪漫可人。
成都体育学院体操教研室教师李德华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美感主要源于它的时尚性,“第九套操是一套时尚的体操,可观性非常强,画面感也很到位,把人的线条展示得非常漂亮,因此,绝对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特别是爱美女性的追捧。”李德华还认为,第九套广播体操不仅 “好看”,而且“好听”,因为第九套广播体操的音乐、口令也分外时尚,动静结合,告别了传统单一节拍和口令的枯燥乏味。“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更多时尚元素的加入、健身理念的融合与美学享受的特点,让大家多多动起来,这样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从仿生学的角度看,广播体操的不少动作就是某种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模仿,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就象“鲜花绽放”,第二节的扩胸运动就象是“大鹏展翅”, 第三节的踢腿运动就象雄鹰“一飞冲天”,这些动作都蕴含着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现代人的活力以及张扬的个性。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生物的生命律动都是一样的,只是动作的方式、节奏、力度有所区别而已。因为,生命力总与美感同在,有生命力就有美感。
苏格拉底说过,“美,就是通过听觉和视觉而感到快乐的东西。”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观照的话,那么,第九套广播体操可以说就是一种美的东西,给人予视听的美感。培根也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毫无疑问,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审美价值就是定位为一种优雅行为,是高于形体、颜色的最高审美境界。每天做一次广播体操,就是一次美丽的约会,获得一次美的享受。朋友,你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