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状况
体育社会学是十九世纪末才初见端倪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体育社会学最先产生于发达的欧美国家。1898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社会学论文。二战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都积极开展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由于体育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的发展,1964年在日内瓦成立了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次年由该学会主办的《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刊物出版,这标志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将跨越国家和地区走向世界,成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正是该学会的成立,带来了自1964年以来,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世界许多国家都加人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行列,像中国、韩国、波兰、匈牙利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迅速展开。1980年北美体育社会学学会(NASSS)的成立,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在地区研究中正形成集团优势。为了从组织上强调可以广泛参与的学术性,以促进该学科的深人发展,1994年7月,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改名为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目前,该组织现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260多个,分布在世界48个国家中。进人新世纪,国际体育社会学学会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体育社会学大会,这对促进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现实困境是什么呢?
学科课程是最传统的体育课程类型,以传授体育知识和身体技能为基础,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总体要求,以逻辑性为原则传授运动技术和知识。活动性体育课程以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运动能力等为主导,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身体实践感和情感创造力。
目前我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基本是以学科性课程为主,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体育课、选修课,而活动性的课程偏少或者是几乎没有,忽视了学生的本体需要。活动课程的缺失在整个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中严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阻碍了学生主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体育综合课程主要是通过运动手段传授运动知识,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个体健康,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单项课程侧重体育运动文化知识和独立的体育运动技术,强调知识和技术两者的逻辑性与连续性。
在广东省民办高校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中,体育单项课程覆盖率极高,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计划、教案方面多以单项课程为主,一个学期或者一年的体育课内容都是以一项运动为主。这样的授课方式忽略了运动育人理念,容易造成体育课程的超载,分裂了不同体育项目知识与技术的联系,学生体验不到其他体育项目的乐趣。单项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脱轨剥夺了学生的主动选择权以及了解更多体育文化知识的机会。
学校体育必修课是国家、省市教育部门或学校的统一要求,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则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偏好、能力特点来自行选择单项运动内容的体育课程。选修课注重个人的差异性,发挥学生主体的情感能动性,满足个性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选择学习内容的主体,前者选择内容的主体是体育教师,后者选择内容的主体是学生。
在民办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上两者没有很好地区分开,体育选修课也是按照体育教师的专项指定项目,运用同一种标准的课程难度进行单方向的技能教学,忽视了选修课应在设计课程时立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并提供不同难度的课程选择。学生自始至终在被动学习,学习情绪不高,无法全面认知体育的情感功能与社会价值。
体育课程类型分为直线逻辑式课程和螺旋复合式课程,两者具有互补性。两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应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运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深入拓展学生对某一类体育内容的认知,提高其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化程度。广东省民办高校体育课程基本都是直线逻辑式课程,课程的编排也是以体育教材的内容为主,通过选定传统体育项目中最简单的内容来进行实践教学,比如篮球、足球、排球、田径。
单个体育项目的课程内容几乎千年不变,教学方法、手段也较为落后,新的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能训练没有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尤其是进入新网络时代,自媒体和网络课程App的利用率跟不上形势的需求,体育课堂线上线下联系脱轨,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学生获得更多体育资源的机会,造成学生对掌握体育技术与体育知识的低阶性。
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然而传统思想里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还停留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概念里,跑多快、跳多高、扔多远这些类似应试体育教育的硬指标依然是学校体育课的重要标签。体育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而且体育课被占用的情况仍然存在,学校体育课本身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体育显性教育的一面而忽略其隐性育人的功能,重“教”而忘“育”。
学校体育对于显性课程的组织是有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预期的效果亦可知。隐性体育课程包括学校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人际关系以及师生人格特点的摩擦等。隐性体育课程作用的忽视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活动中的感受行为情感、体育价值观以及社会化塑造等。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意义与作用是怎样的?
现代社会,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简单的人体活动,体育已与人类社会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应当提出,由于体育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体育社会学研究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体育社会学要面对大量的社会现象,既要研究体育社会演变的历史,又要研究体育的内部结构和它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体育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群中的一门主干学科,它是体育全面走向社会后,回答体育社会问题的主要学科。体育社会学的确立,标志着一个国家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由于体育社会学与社会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它为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理论环境。它已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体育的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对体育有一个整体性认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可以深刻地揭示体育本质,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引起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影响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参与和体育消费。此外,以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为工具,进一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体育管理提供参考。
体育社会学的学科作用 体育社会学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体育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革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着。在欧美,学科初创时期,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零散,主要是关于运动场与人的娱乐、消遣与闲暇体育等。在学科形成阶段,对体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化有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学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征。20世纪末,体育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作用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之一。体育社会学对体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体育社会学也是随着体育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认识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体育社会学成为体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这标志着该学科地位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从苏联引进了《体育理论》这一门学科,这是当年我国高等体育院系中开设的唯一的人文社会类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前言中宣称:马列主义是体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凯洛夫教育学是体育理论的教育学基础。直至改革开放之初,不仅社会学作为伪科学被排除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系列之外,而且体育社会学也被排除在体育学科的系统之外,当时人们认为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完全可以用哲学和教育学来解释,因此,体育社会学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后,我国首先建立的是社会学,然后又在社会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体育社会学。但是在体育的学科体系中,较长时期地存在着重自然、轻社会和重人体、轻人文的现象。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体自然学科相对稳定、人文社会学科随着社会变革一时尚未能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