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民族体育运动有哪些?
一、赛马。是许多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多有开展,尤其在内蒙古深受人们喜爱。蒙古族自古就被称为“马背民族”,他们传统项目有速度赛马、走马、马上技巧等。
二、搏克。搏克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基础深厚,与赛马、射箭一同被称为蒙古族“男儿三艺”。现代已有女子项目。搏克的典型特点是不分级别,一跤定胜负,只要一方膝部以上触地即结束比赛,比赛时身着“卓德格”等民族传统服装。
三、射箭。许多民族都喜爱射箭运动,蒙古民族更是男女老少人人喜爱,涌现出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比赛时射手身穿民族服装,弯弓射箭;观众随着比赛的进程,时而凝神屏气,时而欢呼雀跃。蒙古族传统射箭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使用弓箭渐从竹木弓、钢弓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弓箭,
四、蒙古象棋比赛。蒙古象棋蒙语称“喜塔尔”,棋具和规则与国际象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棋子形貌和称谓上,又具有民族特点,如称“王”为“诺颜”(王爷),无“象”而有“骆驼”;着法中也有一些与国际象棋不相同的地方。
五、布鲁。布鲁是源于狩猎的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所用器材“布鲁”,长约50厘米,宽约6厘米,厚1.5厘米,重约375克,头部弯曲。布鲁比赛分为投准和掷远两项。
六、抢枢。也称“枢体能”,鄂温克族传统体育项目。“枢”即木轮车轱辘的销子。比赛时双方各上场7人。
七、波列。也称“波依阔”,达斡尔语,汉意为曲棍球。达斡尔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曲棍球运动相似。
八、毽球比赛。毽球由民间的踢毽子发展而来,全国各地开展广泛,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所用毽球由毽毛、毽垫等构成,毽毛为四支自色或彩色鹅翎成十字形插在毽垫内,球高13—15厘米,毽垫直径3.80—4厘米,重量为13—15克。比赛时双方各上场三人。
九、秋千比赛。是在朝鲜族秋千活动的基础上规范、提高后形成的一个项目。分为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一项又分单人和双人两项。朝鲜族妇女在秋千比赛中身穿鲜艳的民族服装,英姿飒爽,胆气过人,充分展现了朝鲜族人民勇敢、乐观的民族性格。
十、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形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比赛方式,主要有刀术、棍术、鞭术、拳术、剑术等。
十一、中国式摔跤。是中国民族形式的摔跤运动,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健身活动和锻炼方法。运动员身着棉布织成的褡裢,以舳J对方为胜,比赛激烈,对抗性强。常用技术之一为抱腿。
十二、射弩。射弩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比较普遍。它是用弓弩依靠机械力量来发射箭矢的一种运动。有立姿、跪姿两种。
十三、寸甲加一一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两人将一条长约4米的长绳或布带套在脖子上,互相背对,使绳或布带由腹部穿过,手脚并用向前爬,以将绳子中间的标志拉过河界为胜。
无十六个民族什么特有的体育运动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征及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 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9月, 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隆重举行。 继后, 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分别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比赛。 1982年9月,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 和浩特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以后又分别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广西的南宁市、 云南的昆明市和北京市(西藏的拉萨市为分赛场)举办了第三届、 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交流。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一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被列为学校体育的内容。各级武术行政组织、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1955年国家体委设立武术研究室; 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 并于1958年制定出《武术竞赛规则》 1975年列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 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 对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 各地普遍建立了业余体校武术班、体育中学武术班和武术学校、 武术教材、专著、杂志陆续出版。武术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从80年代到本世纪末,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相继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中国武术研究院。 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 以武术套路和散手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已基本形成; 武术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已趋于完善;武术已进入大、中、 小学体育课堂,体育院校已恢复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 武术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 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面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 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会向纵深研究的良好势态;世界性比赛、 教练员培训等活动开展活跃, 使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逐步推向世界, 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二摔跤 现代摔跤运动是在继承和吸收各种摔跤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各种技术、 技巧和方法将对方摔倒的对抗性运动。 1953年被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 1956年和1957年分别颁布了《中国式摔跤等级运动员制度》 和《中国式摔跤规则》。 三射箭 在现代,射箭仍然是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每年春节初二, 黎家村寨都要举行射箭比赛。比赛时, 拿一条牛腿挂在50米远的大树上,各村选出一名射手, 谁射中牛腿,牛腿就归谁;又如锡伯族,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迁移节和正月间,各村之间相约举行射箭比赛, 各方派出对等的人数,商定比赛的箭数和距离, 以射靶中环决定胜负。还有藏族人民在春节、六月会、 国庆节等节日都要举行射箭比赛。自射箭成为现代运动项目后, 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员在国内射箭比赛中曾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如锡伯族射箭运动员汝光, 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得男子双轮全能冠军; 郭梅珍获得女子全能和单项冠、亚军。在国际比赛中, 中国女子射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跨入世界射箭的先进行列。 四射弩 射弩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盛行。 僳僳族村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都要举行比赛。 比赛时以油煎糍粑和肉片悬于远处树上为箭靶,射手依次发射, 射中者取走糙粑和肉片,以得多者为优胜。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 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 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 射多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五秋千 秋千在朝鲜族。高山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行。 一般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比赛活动。如纳西族在春节期间, 秋千场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单荡、双荡,交替频繁, 比赛以时间长短和荡绳高低进行评分,观者连声喝彩,热闹非凡。 又如白族每逢春节,各村寨都要举行为期一周的“秋千会”。 他们说:“打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再如台湾省的高山族, 每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妇女们常邀约友伴,穿着盛装去打秋千。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最初是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作为目标, 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胜,后发展成为以碰铜铃争高低。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运动员曾被邀请到北京。 天津等地进行秋千表演。 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 朝鲜族的秋千表演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喝彩。 六赛马 赛马比赛和表演在善骑的民族中已成习惯。如苗族,为庆丰收, 新春前后定期举行“赛马会”; 藏族有世代流传的赛马大会以善骑而著称的哈萨克族,赛马多在“ 五一”“十一”等节日举行;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 赛马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几个人在路上相逢也要进行赛马比赛。在‘那达慕”大会期间, 更是热闹非凡,方圆近百里的牧民, 都要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比赛。 七赛龙舟 赛龙舟亦称龙舟竞渡,现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年的适宜季节和节日都要举行龙舟竞渡, 并时常举办国际性的比赛。 八打木球 打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聚居地,由儿童放牧时玩的“赶毛球”“ 打篮子”游戏演变而成。 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 受到广泛的欢迎。 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 。 九抢花炮 抢花炮是侗族民间一项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贵州、 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比较盛行,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 时举行。按照侗族习俗,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抢得头炮, 人财兴旺;抢得二炮,五谷丰登;抢得三炮,吉祥如意。 比赛多以村寨为单位,抢到花炮的村寨,奖给一个镜屏,并赠送肉、 酒、糯米和糖粑。抢得头炮的村寨筹办次年的“花炮节”。 1985年国家体委制订了《抢花炮竞赛规则》, 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入竞 赛项目。 十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亦称“乔相扑”。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体力。 智力。灵敏性很强的娱乐体育活动。 表演者以双腿双臂分别装扮成两人下肢,背负一个木架, 装两个假人,着不同服装,互相抱臂扭摔。表演者手足互绊、勾别、 扫、拐等形成各种摔跤的动作,如圈场、拜四方、摔八门、立撑、 跪撑、拌跤、卧滚、侧翻等。春节期间, 在民间花会中极为引人注目。 (十一)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9年6月和1990年8月分别在承德和丹东举办过两次全国 珍珠球邀请赛。 在1990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 项目。 (十二)放风筝 放风筝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目前已风行世界, 有许多国家每年都举行风筝节。 中国于1988年把放风筝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 并在山东省潍坊市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会”, 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风筝爱好者。 (十三)打磨秋 打磨秋是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磨秋, 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 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杆,中间凿凹,架在轴上。打磨秋时, 横木两端各伏一二人,既可伏在杆上池可骑在杆上。 先是抵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地旋转荡悠。 节日期间,如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 苦扎扎”节,各村寨的人都要聚集在磨秋场上, 以打磨秋欢庆春耕的顺利完成,并预祝五谷丰登。 (十四)赛骆驼 赛骆驼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带。 每逢春节举行,男女一起参加。比赛时,骑手身着民族服装, 骑着骆驼在起跑线上排成一行。裁判发令后, 骑手即挥鞭驱使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 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若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击比赛, 以中靶多少决定胜负,称为“骆驼射击比赛”。 (十五)跳板 跳板为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在每年元宵节、 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节日里举行。 跳板比赛,在过去是二女子在板上对立纵跳,一起一落, 得势则可腾起2米左右。现代跳板比赛逐渐向赛技巧方向发展, 增加了许多高难动作,如屈蹲、分腿、旋转、空中前后翻身等。
麻烦采纳,谢谢!
冬奥会承德有项目吗
冬奥会承德有项目。承德积极抢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重大机遇,高度重视冰雪运动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冰球、速滑、轮滑、滑雪、雪地摩托车、冰上龙舟、职工冰上趣味运动会、小学生滑冰车等冰雪品牌赛事,冰雪运动逐渐成为承德的一张亮眼名片。
冬奥会承德介绍
建设好承德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是进一步增加我国冰雪项目训练场地、切实提高训练备战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发展冰雪产业,具备较好的降雪、积雪和造雪条件,基地与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冬季两项比赛地崇礼在气候、环境、赛道设计上基本相同,有助于运动员模拟适应北京冬奥会的比赛环境,解决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的训练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有哪些?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的表现,又是一种颇具传统色彩的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掼牛、舞龙、划龙舟、抢花炮、手打毽子等。
1、掼牛
掼牛,流行于回族民众的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掼牛来自游牧劳作生活,是宰牲节必备项目。回族掼牛散见于浙江、河南、山东等回族聚居地。
2、舞龙
壮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爱舞龙。龙用竹扎成,用画有龙鳞的花布或色纸裹着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是21~25节,龙下撑着10多个把柄,舞龙者每人拿着一个把柄。有的龙身内有灯座,晚上可以点灯。在前面一个人拿着龙珠来指挥舞龙。
3、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傣族人民每逢泼水节举行龙舟赛。龙舟用优质木材制造,长约40~50米,宽1米多,50人分两排席坐划桨,锣声一鸣,竞相飞速向前。
4、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100米的圆形场地。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5、手打毽子
苗族的青少年喜欢手打毽子。毽子的底座由2寸长的竹子做成,上边插鸡毛。打毽子的人手中拿四方形带把的木制拍(比乒乓球拍大一点)。比赛办法是轮流发球、接球,接不住者为输。每年春节期间经常举行单打和双打比赛。
民族传统体育依活动场所大致分为哪五类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征及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9月,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隆重举行。继后,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分别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比赛。1982年9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后又分别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广西的南宁市、云南的昆明市和北京市(西藏的拉萨市为分赛场)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交流。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一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为学校体育的内容。各级武术行政组织、研究机构相继成立。1955年国家体委设立武术研究室;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于1958年制定出《武术竞赛规则》1975年列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对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建立了业余体校武术班、体育中学武术班和武术学校、武术教材、专著、杂志陆续出版。武术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从80年代到本世纪末,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相继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以武术套路和散手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已基本形成;武术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已趋于完善;武术已进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体育院校已恢复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武术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面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会向纵深研究的良好势态;世界性比赛、教练员培训等活动开展活跃,使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逐步推向世界,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二摔跤
现代摔跤运动是在继承和吸收各种摔跤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将对方摔倒的对抗性运动。1953年被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1956年和1957年分别颁布了《中国式摔跤等级运动员制度》和《中国式摔跤规则》。
三射箭
在现代,射箭仍然是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每年春节初二,黎家村寨都要举行射箭比赛。比赛时,拿一条牛腿挂在50米远的大树上,各村选出一名射手,谁射中牛腿,牛腿就归谁;又如锡伯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迁移节和正月间,各村之间相约举行射箭比赛,各方派出对等的人数,商定比赛的箭数和距离,以射靶中环决定胜负。还有藏族人民在春节、六月会、国庆节等节日都要举行射箭比赛。自射箭成为现代运动项目后,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员在国内射箭比赛中曾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锡伯族射箭运动员汝光,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得男子双轮全能冠军;郭梅珍获得女子全能和单项冠、亚军。在国际比赛中,中国女子射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跨入世界射箭的先进行列。
四射弩
射弩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盛行。僳僳族村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都要举行比赛。比赛时以油煎糍粑和肉片悬于远处树上为箭靶,射手依次发射,射中者取走糙粑和肉片,以得多者为优胜。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多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五秋千
秋千在朝鲜族。高山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行。一般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比赛活动。如纳西族在春节期间,秋千场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单荡、双荡,交替频繁,比赛以时间长短和荡绳高低进行评分,观者连声喝彩,热闹非凡。又如白族每逢春节,各村寨都要举行为期一周的“秋千会”。他们说:“打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再如台湾省的高山族,每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妇女们常邀约友伴,穿着盛装去打秋千。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最初是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作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胜,后发展成为以碰铜铃争高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运动员曾被邀请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秋千表演。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朝鲜族的秋千表演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喝彩。
六赛马
赛马比赛和表演在善骑的民族中已成习惯。如苗族,为庆丰收,新春前后定期举行“赛马会”;藏族有世代流传的赛马大会以善骑而著称的哈萨克族,赛马多在“五一”“十一”等节日举行;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赛马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几个人在路上相逢也要进行赛马比赛。在‘那达慕”大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方圆近百里的牧民,都要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比赛。
七赛龙舟
赛龙舟亦称龙舟竞渡,现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的适宜季节和节日都要举行龙舟竞渡,并时常举办国际性的比赛。
八打木球
打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聚居地,由儿童放牧时玩的“赶毛球”“打篮子”游戏演变而成。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受到广泛的欢迎。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
九抢花炮
抢花炮是侗族民间一项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比较盛行,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时举行。按照侗族习俗,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抢得头炮,人财兴旺;抢得二炮,五谷丰登;抢得三炮,吉祥如意。比赛多以村寨为单位,抢到花炮的村寨,奖给一个镜屏,并赠送肉、酒、糯米和糖粑。抢得头炮的村寨筹办次年的“花炮节”。
1985年国家体委制订了《抢花炮竞赛规则》,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入竞赛项目。
十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亦称“乔相扑”。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体力。智力。灵敏性很强的娱乐体育活动。表演者以双腿双臂分别装扮成两人下肢,背负一个木架,装两个假人,着不同服装,互相抱臂扭摔。表演者手足互绊、勾别、扫、拐等形成各种摔跤的动作,如圈场、拜四方、摔八门、立撑、跪撑、拌跤、卧滚、侧翻等。春节期间,在民间花会中极为引人注目。
(十一)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9年6月和1990年8月分别在承德和丹东举办过两次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在1990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十二)放风筝
放风筝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目前已风行世界,有许多国家每年都举行风筝节。中国于1988年把放风筝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并在山东省潍坊市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风筝爱好者。
(十三)打磨秋
打磨秋是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磨秋,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杆,中间凿凹,架在轴上。打磨秋时,横木两端各伏一二人,既可伏在杆上池可骑在杆上。先是抵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地旋转荡悠。
节日期间,如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苦扎扎”节,各村寨的人都要聚集在磨秋场上,以打磨秋欢庆春耕的顺利完成,并预祝五谷丰登。
(十四)赛骆驼
赛骆驼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带。每逢春节举行,男女一起参加。比赛时,骑手身着民族服装,骑着骆驼在起跑线上排成一行。裁判发令后,骑手即挥鞭驱使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若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击比赛,以中靶多少决定胜负,称为“骆驼射击比赛”。
(十五)跳板
跳板为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在每年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节日里举行。
跳板比赛,在过去是二女子在板上对立纵跳,一起一落,得势则可腾起2米左右。现代跳板比赛逐渐向赛技巧方向发展,增加了许多高难动作,如屈蹲、分腿、旋转、空中前后翻身等。
(十六)打飞棒
打飞棒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是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为保卫劳动果实不受野兽。鸟类的损毁而创造。现已形成了整套表演竞赛项目。
打飞棒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两位湘西土家族青年作了精彩表演。打出的飞棒刁钻,角度多变。深受观众欢迎。
(十七)波依阔
波依阔是达翰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现代曲棍球与波依阔极其相似。为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在波依阔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曲棍球队,并在多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十八)推竿
推竿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竿是一根约4米长小碗口粗的木杆。先由一个人半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木杆的一端,双腿夹杆用力顶住,作为防守,另一人相对,双手紧摄木杆另一端,用力前推,作为进攻。要求木杆平衡,不准一头抬高或左右偏摆。裁判发令,攻者开始向前推,以拍5下或10下巴掌(约5-10秒)的时间为限,如果进攻的一方把防守一方推倒或推过约15厘米的界线,就算胜一局,反之则为败。双方轮流攻守,三局二胜。
(十九)跳竹竿
跳竹竿为京族传统体育活动。
跳竹竿的设备很简单,用两条长木平放在地上冲间相距3米左右。在两条长木上横放8根竹竿,分成4对,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成两排,每排4人,分别蹲于两条长木边,双手各拿一根竹竿的一端。旁边一人打着有节奏的鼓点,操竿人按拍节敲木杆、合竹竿,一敲一合,或二敲一合,发出节奏很强的欢快悦耳的声响。跳者为年青姑娘,人数不定。她们随着敲竹竿的拍子,按照竹竿开合的节奏,巧妙在地4个空格中一步一跳,边跳边舞,穿梭往返。双人跳或多人跳均可,其动作协调整齐,前后互相照应,舒展而优美。
(二十)雪地走
雪地走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清代宫廷女子在雪地里比谁走得快而不湿鞋的活动演变而来。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广泛开展。通常作为运动会中的游戏表演活动,其趣味性强,能达到活跃赛场气氛之目的,深受观众欢迎。
雪地走是在田径场或平坦雪地上取60米。80米或100米的距离,设起点和终点。要求将鞋底垫高10厘米(或穿木展)。走时既要维持身体平衡,又要有一定的速度,接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列名次。
(二十一)东巴跳
东巴跳是纳西族一项以练武为主。文体结合的传统体育活动。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过去多在祭礼、婚丧或民族节日中集体演练,人数多达数百人,宗教色彩甚浓。现在表演的练刀跳、弓箭跳、磨刀跳等,是经过初步改革,保留了有益身心健康的古典操功部分,已成为锻炼身体的活动。
东巴跳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过表演,其板铃及刀,富有民间神话特色。它反映了纳西族人民不畏强暴、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十二)跳竹
跳竹为怒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练习跳高的一种方法。它不用跳高架,只是将一根青竹的两端插在地下,使竹背成弓形即可,跳者从竹子的最高处越过,跳得最高者为优胜。
(二十三)抛绣球
抛绣球为壮族人民开展得最为普及的传统体育活动。
各地抛绣球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在草坪或空地上竖一根高10米以上的木杆,顶端钉一块1米见方的木板,板中凿上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孔;有的做成喇叭形,面对女方的孔大,面对男方的孔小。圆孔周围还有一些小洞。大小孔、洞的周围都糊上颜色不同的绸布或纸,一者目标显著,二者比较美观。竞赛以抛出的绣球能穿过圆孔为胜,不中为负。有的不竖木杆,要求抛过歌棚棚顶,绣球落入对方场内,凡抛不过棚顶、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抢来的绣球,都算负方。抛绣球时,不论上述哪种方法,都是男女分开,各站一边,人数大体相等。每次一男一女相向对投,每负一次,被对方俘虏一人,直至一方无人,方为结束。
(二十四)踢毽子
踢毽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小门踢和大门踢。小门又分为踢、栖、挺、平、约五类从门包括跳、撑、鞋、壳、拉、扒、踩七类。大门踢比小门踢运动量大,难度也大些。比赛分为单一动作、成套动作两种类型。一般以连续踢毯子的数量和动作的难度来决定胜负。
(二十五)斗牛
斗牛是苗、侗、黎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苗族斗牛多在喜庆节日里进行。先用甜酒喂牛,以树叶障牛目,在芦签声中,两名青年各牵一牛绕赛场一圈,然后迅速摘去障牛目的树叶,使两牛相互接触,交角搏斗,四周观众呐喊助威。胜牛,角上挂彩条,牛主获酒肉奖励。
侗族斗牛在每年二月和八月亥日的“斗牛节”举行。双方寨主预先商量比赛条件,然后取一竹枝,对劈为二,各持一片为凭。斗牛开始,先使两牛狠撞一角。当牛斗至激烈时,为不使牛受重伤,裁判一声笛鸣,双方各走出数十名青壮年,以绳索套住本方牛的左后腿,奋力后拉,此时的斗牛已变成人牛拔河,先拉开牛者,表明体力强壮,判为优胜。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活动也各具特色,即使同一名称的体育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
回答者:摇摇鼠 - 魔法学徒 一级 1-30 10:22
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