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残疾人体育活动方案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残疾人体育活动方案的核心内容有平等、参与、共享。
由于残疾人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使得残疾人体育在功能、目的、形式、条件要求等方面,与健全人的体育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显示着自身的特点。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残疾人体育的特点,不仅对于科学地开展残疾人体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事业和全民体育的组成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是残疾人的重要权利,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平等参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体育对于展示残疾人体育才华,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倡导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残疾人体育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激励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残疾人体育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彰显人权保障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舞台。
扩展资料:
残疾人体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残疾人体育具有康复训练的功能。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往往是同康复训练结合在一起的。通过采取一定的运动形式,使得身体残疾部分的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2、残疾人体育活动具有分散性、个体性和多样性。由于残疾的类别和程度的差异,残疾人的体育活动大都根据自身的残疾状况来进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适宜分散、个体和多样化进行。
3、上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体育活动是对意志的考验和品质的锻炼,可以使残疾人在发掘潜力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4、体现人类的精神价值。对于残疾人体育,人们往往关注的并不在于成绩的优劣,而是他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是属于全人类的,从而对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5、体现社会对弱势群体权利的维护和需求的尊重,体现社会文明程度。
如何开展社区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
1、进一步加大人道主义思想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平等·参与·共享”这一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动员各级各类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统筹做好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中的重要政策、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文化环境,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
2、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重点推出一批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的典型报道,激发广大残疾人勇敢迎接命运挑战的信心、决心,倡导志愿助残理念,褒扬公益助残行为,为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3、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爱耳日”、“爱眼日”等残疾人节日的主题宣传文化活动,动员社会更加关心关爱残疾人,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
4、充分发挥已有的残疾人服务、活动场所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组织实地采访等方式开展社会宣传活动,生动展示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果、展示广大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扩展资料
残疾人通过导引、推拿、按摩,达到恢复生理机能、康复健身的做法,早在成书于秦、汉之间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中国古代名医运用吐纳、五禽戏、八段锦、各种娱乐活动治疗瘫痪、肢残带来的肌肉萎缩等疾病,都有恢复患者身心功能的事例。
如果论及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起源与治疗,中国应是开宗始祖,只是因为社会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残疾人这种健身活动没有开展起来。
清末民国时期,残疾人体育与教育有了一些小规模的发展。1874年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全名为“启瞽明目书院”;1887年在山东蓬莱县建立了“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这些为数不多的聋哑盲人学校的儿童也开展一些踢毽、打拳等体育娱乐活动,但仍属于残疾人体育活动的萌芽时期。而真正形成残疾人体育运动,并进一步扩大开展起来,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残疾人体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十三五”实施方案
残疾人体育发展的四个主要价值是什么?
生命在于运动,这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运动是康复的理论基础,也是康复医疗的一个指导思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打仗出现了许多伤残士兵,当时在欧洲就有人提出把传统治疗与动力治疗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伤残人的康复。当时在国际上也有人称它“第三医学”,也就是指体育康复。 但是过去有一种狭义的理解,认为体育与残疾人无缘,体育运动对残疾人会带来危险;对残疾人的躯体有害而无益,”残疾人的生活主要是躺在病床上“静养”,要限制病人活动。结果,造成残疾人的精力日益衰退,病情愈来愈重。这是因为残疾人部分肢体或全部肢体受到损伤后往往由于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了体育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也大大减少,从而使得他们的运动器官及其紧密相联的人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也相应下降。这不仅表现在速度、灵敏、耐力等素质上,而且也反映在内脏机能上。由于机能和功能的下降进一步限制了他们进行体力活动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在这种恶性循环影响下,残疾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均较正常人有明显的差别。 但那些经常系统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可以有效地改进各器官,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整个机体的能力。尤其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展的可塑性很大
残疾人体育的政策和法规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给予了极大关怀。为了使残疾人体育事业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
第三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十七条 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
第十六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 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
《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00)对今后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定。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老年人、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各类体育组织应当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帮助。新建体育场馆要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特点。体育组织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明确指出:筹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及残疾人奥运会,既是北京市和体育界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盛事;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把2008年奥运会和残疾人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并借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是全党、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项共同任务。
要重视和支持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集训、组团、参赛等工作,按照国际惯例来举办,确保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的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