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大学体育课增强体育锻炼兴趣(大学体育课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本文目录一览:

谈谈你对大学体育课的建议

要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兴趣爱好等。

可以有以下方向:

1、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

2、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运动技能。

3、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1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容乐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的时长、强度、频次不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

1.1 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缺乏恒心和坚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很多研究表明大学生青春有活力,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积极性较高。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8.01%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正确认识,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体育锻炼习惯是人后天经过长期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而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形成的,而本研究结果显示,60.51%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下,说明有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或觉悟,未能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致使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缺乏恒心与坚持,难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2 对体育锻炼有正确认识,但锻炼的效果不明显

绝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对个体身心的益处,有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内在需求,但落实到具体的体育锻炼行动上,情况就不乐观了,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也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大学生体育人口只占23.58%。

1.3 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形式相对单一

在体育锻炼效果方面,多种体育锻炼交替进行要好于单一项目的锻炼效果,丰富的体育锻炼内容会使人避免产生枯燥乏味感。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体育锻炼形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依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锻炼项目和方法较为单一,其中59.28%的同学选择走或者跑,过于单一的锻炼项目使学生在体育体育锻炼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运动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动机,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

2.1 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并在体育锻炼中收获技能,体验成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促使体育锻炼能够长久维持下去,进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2 体育锻炼的动机

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来看,要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才能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最后通过长期的坚持固化为习惯。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写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如果没有较高的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很难坚持参与体育锻炼,遇到挫折容易放弃,更别提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2.3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本研究对00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同学朋友(79.64%)、学校体育氛围(56.29%)分别是处于第一位和第二位,是影响大学生沉溺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同学因素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关键的因素之一,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生长发育特点有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在这个阶段,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交友、交流、竞争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也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与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等学校体育普修课侧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能水平的提升,缺少对体育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讲解,致使学生对体育健身常识、体育健康理论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了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高等学校体育普修课课程设置中,普遍采取2学年制,仅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造成三、四年级学生没有体育课,致使许多学生随着体育课的结束,体育锻炼亦终止,成为影响学生提升体育锻炼意识的因素。建议高校要优化课程设置,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4个学年均衡安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增加体育健身、运动生理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更要从大学生思想意识入手,使其深刻了解体育的功能与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有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学校可以借助于体育课、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及运动队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加强体育活动和体育先进人物的宣传,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到运动的激情与成功的喜悦,营造天天运动、人人健身的良好校园体育氛围和多元的校园体育文化,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3 完善场地器材设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场地设施是学生能否参与体育锻炼的先决条件,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完备程度与方便程度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体育场地设施也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场地器材设施还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面对现状,一方面要从多方争取资源,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另一方面要挖掘现有场地器材设施的潜力,因地制宜,通过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形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同时也要合理配备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队伍,满足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尽量避免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造成学生体育兴趣降低或放弃体育锻炼。

3.4 完善制度,严格要求,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管理

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国家已经出台了文件制度,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借助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制定配套文件,严格落实,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另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众多的课外体育锻炼软件应运而生,学校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 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进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1. 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位学生。

初中体育课教学,无论学生人数多少,传统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很多时候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动,围绕教材转动,围绕课堂转动,教师教得乏味,苦不堪言;学生学得辛苦,怨声四起,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新课程提倡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哪种学生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通过指导训练,让每一位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进步与提高,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那么,要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呢?我认为:一要关注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二要关注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比如说,学生都爱“出风头”,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坏处,中学生上体育课都很喜欢跟人家比一下,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扔得远,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需求”,在上课中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通过这些教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就连平时上课不爱上的人,积极性都会高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那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可小觑的,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比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起来。

3. 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这其间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如有些学生在练习排球时,垫球很差,产生不想练的想法,我就说:以你的条件一定能够练好的,注意动作节奏和方法,根据老师所教的方法去尝试一下,别人能行你为什么不行呢?在我的鼓励和激励下,那些不想练的学生又恢复了信心,提高很快。

  • 评论列表:
  •  纵遇语酌
     发布于 2022-09-18 17:39:47  回复该评论
  • 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练习形成的,而本研究结果显示,60.51%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以下,说明有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出于一时的热情或觉悟,未能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致使参加体育锻炼的
  •  温人未芩
     发布于 2022-09-18 15:47:56  回复该评论
  • 生运动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1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问题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当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容乐观。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  孤央桔烟
     发布于 2022-09-18 15:33:19  回复该评论
  • 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动机,才能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最后通过长期的坚持固化为习惯。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4月的《新青年》上
  •  拥嬉墓栀
     发布于 2022-09-19 01:40:44  回复该评论
  • 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1. 树立主体意识,关注每
  •  只酷俗野
     发布于 2022-09-18 17:47:39  回复该评论
  • 中学生上体育课都很喜欢跟人家比一下,比谁跑得快、比谁跳得远、比谁扔得远,教师就要利用好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的“心理需求”,在上课中加一些对抗性的练习。通过这些教学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就连平时上课不爱上的人,积极性都会高涨。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一点,那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