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节的历史,你知道吗?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全国性的体育节。
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堪称久远。到了近代,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随着经济的缓慢发展和西方体育活动方式和理论的逐步传入,中国的体育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级学校中较普遍地开设了体育课,培养了一批师资和专门人才,民间曾建立了一批社团,组织过一些体育活动等,一度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然而,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当时皆对此不予重视,绝少扶持,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颁布《国民体育法》,但实属具文,从未认真实行,从而造成中国体育事业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如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所参加的项目中全部失利,仅靠武术表演挽回了一点面子。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尝到了体育落后的苦果。当时急需扩充军队,但由于以往不重视体育,广大民众更因生计艰难而无从锻炼身体,从而极大地妨碍了国民体质的提高,使得南京国民政府难以征募到合格的兵员———应征的“壮丁”不壮,多为“瘦丁”。据军政部1937年的一份报告称,该年数次降低入伍的身体标准,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随后考选空军时,体格合格者尚不到百分之一,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震动。在一届国民参政会上,不少代表呼吁开展国民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国民政府亦不得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急抓体育。1940年10月10日,教育部在陪都重庆召开了全国国民体育会议第二次大会,蒋介石在会上强调:“今后抗战建国的教育,就是要注重体育,重秩序,守纪律。”会议提出并通过了修正1929年颁布的《国民体育法》的议案,经过努力,1941年9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后的《国民体育法》,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均有受体育训练的义务,由此以改造国民的体魄,增进民族健康,还规定教育部为主管全国国民体育的行政机关。1942年初,教育部呈文行政院称:“为利用重九习俗(指民间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推行国家大法(即《国民体育法》),并为实施国民体育,纪念国父首次起义(即孙中山拟于1895年10月26日重阳节发动的广州起义)起见,特规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并拟定《体育节举行要点》。”此议得到了行政院的批准,颁布全国执行。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
1942年第一届体育节的庆祝活动十分热烈、隆重。
从8月开始,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即对庆祝活动进行周密安排,至八月底统计,国民党统治区内决定举办大规模庆祝活动的有重庆、昆明、成都、桂林、西安、汉中等11座重要城市和福建省连城等16个县,举行一般活动者也不在少数,其中重庆的庆祝活动最突出。9月9日下午2时半,首届九九体育纪念大会暨首届重庆市运动大会在夫子池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广场开幕。随后重庆举行的体育活动有: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健身班的技巧运动表演,中华国术学会武术表演,英国驻华使馆对中国信托局、荷兰驻华使馆对中央银行的网球比赛,美国空军的垒球比赛,川东师范学生足球赛,滑翔机跳伞,儿童游泳表演,团体健身操表演,女子篮球赛,爬山,渡江,踢毽子等。其他一些地方也因地制宜开展了一些特色活动,如江西的自行车比赛,西康的射击比赛等,均受到民众欢迎。
1943年第二届体育节,各地仍然十分重视,如重庆,9月9日当天,除照例召开庆祝大会,举行体育表演等传统庆祝活动外,还别出心裁地举行了一次“民族健康游行”,体育表演队、女护士队、清洁夫队、马队、贴标语队,并有马车十辆,均布满卫生教育标语,每辆车内有儿童二人,表示注重儿童卫生之意。
但1944—1945年的第三届至第四届体育节,则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
1944年已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但国民党由于消极抗日,保存实力,坐等胜利而更加腐朽,整个战局每况愈下,在豫湘桂战役中丧师失地,一败涂地,引起国统区人心恐慌,民众对当年的体育节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兴趣。1945年9月9日体育节,恰逢当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举国狂欢,万民同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体育节当然也无暇过问了。
1946年的体育节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体育节,各地皆隆重庆祝,特别是在当年沦陷、而今已光复的地区,举行体育节尚属首次,因而体育活动更为热烈。南京的庆祝活动在9月7日即开始,7日与8日活动有游泳比赛,9日举行爬山比赛、网球表演赛、篮球赛与武术表演。又如上海,据《申报》报道,当天上午9时市体育馆举办了“体育与卫生”的演讲会,下午举行乒乓球、篮球表演赛。虹口游泳池下午举行游泳赛。体育节前后,全市还举行了警察杯篮球赛。
然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违背历史潮流,坚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反动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全国人民很快陷入苦闷之中,国民经济迅速恶化,人民生活朝不虑夕,体育活动因经费支绌而陷入了窘境,体育节庆祝活动遂呈江河日下之势,一届不如一届。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为粉饰太平,安抚人心,国民党当局仍然举办体育节庆祝活动。但除南京等处外,各地多采取敷衍态度,举办一些小规模活动即算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所设置的体育节及其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走向崩溃,体育节也相应地走向了衰微。这就从反面证明,没有进步的政治、社会的保障,就不会有文化艺术的真正繁荣昌盛。
有哪些足坛真实事件看上去像是愚人节新闻?
曼联本赛季在联赛中取得进步名列第二但被同城死敌曼城落下足足19分!联赛中输给垫底队送对手夺冠;杯赛上屡送温暖,联赛杯8强即被英冠球队布里斯托城淘汰;欧冠赛场淘汰赛首轮即爆冷输给塞维利亚出局;如今足总杯决赛的失利宣告曼联本赛季一个冠军也没有拿到。
中国体育史上5个振奋人心时刻,为什么说第5个很难复制?
第1位:许海峰奥运夺首金
许海峰是注定要载入历史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重返奥运会舞台,派出了1支超过100人的团队。在那届世界杯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5金8银9铜的成绩,震惊整个世界。外国人惊叹,中国运动员的实力原来是顶级的,中国人呆了一个世纪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彻底被甩掉。而这其中,许海峰获得的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绝对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是中国射击队的突破,也是整个中国体育的突破,他翻开了中国体育历史崭新的一页,许海峰的名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许海峰夺取奥运首金,振奋了人心,激励了一代人。
第2位:奥运赛场乒乓球包揽冠亚季军,赛场升起三面红旗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它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其中的荣誉是你无法超越和想象的。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的达到了顶峰,乒乓球为中国创下了不可复制的辉煌时刻。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赢得了4枚金牌,中国队包揽了男子单打、男子团体、女子单打、女子团体全部的金牌,并在男子单打、女子单打中包揽了所有奖牌。当他们现在领奖台上时台下掌声雷动,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中国人更是热泪盈眶。五星红旗2次升起。代表中国乒乓球的地位领先于世界。成为了国人的骄傲。
获得男子单打金牌得主是马琳,马琳职业生涯获得过四届世界杯冠军,被誉为世界杯先生。在赛场上他会根据对手的特点变化应对的战术,让对手应接不暇。获得女子单打金牌得主是张怡宁,张怡宁职业生涯实现了女子乒乓球大满贯,被称为“大魔王”。张怡宁多拍能力极强,在全方位的防守下,几乎滴水不漏。
第3位:李娜获得中国第一个网球大满贯冠军
2011年6月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与卫冕冠军的斯齐亚沃尼进行决赛,网友都为李娜感到担忧,但是李娜凭借自己的实力在第二盘以2-0战胜斯齐亚沃尼赢得胜利,同时也获得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
李娜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更为中国在世界谱写着新的篇章。李娜成为了亚洲大满贯的第一人。打破了欧美选手在大满贯赛事上长达130多年的垄断。她是网球运动最好的球员之一。李娜热爱网球运动,有着吃苦耐劳不服输的拼劲,李娜是国人的骄傲,成为了亚洲的传奇人物。
第4位: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得奥运会金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追平了由英国选手科林·杰克逊创造的世界纪录夺冠。回顾赛场,刘翔如同飞人一般,遥遥领先于其他运动员,第一个冲到了终点线。那一幕小编记忆犹新,当刘翔冲过终点线那一瞬间,我所居住的小区呼声震天。刘翔身披五星红旗环绕全场,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人的风采,那时的刘翔是那么闪耀夺目,振奋人心。
从此刘翔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刘翔是赢得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世界纪录于一身的中国人,刘是110米栏的传奇人物。
第5位:2001年男足冲出亚洲,首次进入世界杯
2001年10月7日中国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件,那就是足球冲进了世界杯。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男子足球队以1:0击败阿曼,于根伟的一脚劲射为中国赢得了比赛。这场胜利让中国提前两轮闯入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决赛圈,中国足球44年来的世界杯梦想在这一刻终于成为了现实。
进球的一瞬间至今回想起来,仍然让球迷热血澎湃,中国队的小伙子更是相互拥抱,热烈盈眶。这是中国和球迷期待很久的胜利。中国赢了,并且创造了历史,中国男足前六次“冲出亚洲”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依旧艰苦训练,他们相信自己相信中国,2001年终于成功出线,中国足球终于走进了最顶级的竞赛舞台。很多年之后,在《足球之夜》的节目中,于根伟回忆起踢进世界杯当晚的场景,依然激动不已,马路上到处都是球迷,他们都在为闯进世界杯感到兴奋,在欢声笑语,手舞足蹈的庆贺着。
2001年成功出线,是至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闯进世界杯,2002年世界杯中国男足1球未进,三战全负,但是球迷们没想到这已经是中国男足最高光的时刻了,很难被复制,现在的中国国家队的实力,比02年的国家队差得越来越多。
中国田径历史
中国田径运动历史约100余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末—1949年,是中国田径运动的引入,初步开展和停滞不前阶段。 19世纪末,以田径、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欧美体育,由基督教的传教和办学活动经过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传入我国。1890年在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第一次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进入20世纪,各类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中普遍采用田径运动项目作为教材,不同规模校际之间的田径运动比赛也不断增多。1910年10月18日~22日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2、1949—1965年,是中国田径运动迅速普及和提高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田径运动在大、中、小学迅速普及与开展起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田径班,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田径代表队,全国性田径竞赛制度化,推动了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1957年,我国运动员郑凤荣以1.77m的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麦克×丹尼尔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1958年,旧中国的田径纪录全部被刷新。到1965年,有35人达到当时第19届奥运会的报名标准,有17人在11项成绩列入当年世界前10名。3、1966—1976年,是中国田径运动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运动水平显著下降阶段。 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乱,使刚刚起飞的中国田径运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基本上停止了正常的训练和竞赛活动,不少田径场也遭到极大破坏。在这期间,除了倪志钦在1970年以2.29m的成绩刷新了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外,其它各项田径成绩都一度处于停滞不前或下降状态。1975年举行的第3届全国运动会上,在男、女35个田径项目比赛中,竟有25个项目的成绩不如1965年第2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4、1977—2001年,是中国田径运动改革开放,恢复发展和走向世界阶段。 1976年以后,由于拨乱反正和以后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田径运动重新恢复和发展,田径运动水平迅速提高。1979年第4届全运会田径赛中打破了18项全国纪录,38项比赛中有34项成绩都超过了1975年第3届的水平。(二)中国田径运动的现状 第26届奥运会之后,在世界田径赛场上中国田径健儿的表现平平。除了27届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取得了一枚宝贵的金牌以外,在奥运会的田径比赛中和世界田径锦标赛、冠军赛和大奖赛中,中国还没有一人取得单项前6名的成绩。 尽管业内人士说:这很正常,基本反映出我国田径运动员现有的真实水平。但是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田径运动水平提高的因素。1、与国际接轨中出现的不适应。1992年以后,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为了与国际上大学体育运动接轨,我国高校加强了田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许多中学生和省市体校田径运动员被破格选入大学。由于我国大学里还没有全面实行学分制,入大学的训练目标不够远大,有些学校的训练条件较差和学校业余教练员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影响了进入高校的人才的田径运动水平提高。2、中学时期“拔苗助长”影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田径运动训练需要较强的系统性,田径运动员最佳成绩出现的年龄不像体操、跳水和游泳等项目那样早,一般来说要在20岁以后。可是我国中学田径竞赛层次较多,而中学生大多又是在基础训练阶段并不牢固的情况下就进行早期专门训练,过早突出专项强度,这严重影响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进一步成长。 但是上述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随着各高校的训练条件在迅速改善,大学生田径运动竞赛水平也逐年提高,在北京召开的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运动健儿在田径比赛中共获8枚金牌。这也是我国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