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老师如何做好体育工作,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和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呢?
(一)以体育为主
体育教学是中小学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他们的首要职责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完成以下职责: 1、制定系统合理的教学计划。 2.做好课前教学的充分准备,包括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运动器材和设施的设计和检验。 3、实施教学计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预防和避免伤害事故,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 4、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
(二)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育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和习惯,体育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除了组织晨练和课间锻炼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协会等多种形式,对个人或团体进行体育锻炼,指导班级或年级的体育锻炼。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和时间安排,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
(三)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
体育教师要组织各类体育比赛,观看高水平竞技比赛。赛前要明确比赛的目的、规模、组织和预算;制定竞赛规则;建立内部组织。比赛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做好裁判员工作,还要做好开幕式、闭幕式、观众和运动员的管理工作,使其协调有序地进行。方式。比赛结束后,要积极总结工作。
体育教师也有进行体育锻炼的任务。通过体育教师寻找和选拔拥有优秀体育教材的学生,组织科学合理的课外训练,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体育教师如何在大课间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利用好体育课堂
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根据班级人数,学生的体育爱好,班级的体育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目的组织学生上好体育课,把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内容,提早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参与大课间体育项目的方法进行教学。一般在大课间,每个班都会有不同的体育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制定符合班级特色的班级体育活动项目。对人数多的班级,要及早在体育教学中教授一些集体项目,所需体育器材也要少,如集体游戏等;对人数不多的班级,可多设置一些个人锻炼项目,如球类,踢毽子等。这样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指导学生锻炼的时候就会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了。
二、对体育骨干强化培养
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的小帮手,特别是在大课间活动中,体育骨干更是体育教师不可少的助手,有时候起到关键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和平时的业余体育活动,对体育骨干进行单独培训,强化体育骨干的体育特长,。让体育骨干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大课间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教会体育骨干在大课间的组织、管理和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体育骨干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威信。体育骨干明白自己的职责后就能在大课间替代体育教师的一部分劳动,行使“小体育老师”的职责。出色的体育骨干能让大课间活动乱中有序,使整个大课间活动始终处在快乐、积极的氛围中。
三、体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辅导的班级做到心中有数
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往往要负责几个班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自己所辅导的班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中,要眼疾手快,善于发现班级在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特别是在小场地进行大课间活动,这点尤其重要。如果体育教师发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的锻炼兴趣,打消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在对大课间活动进行指导的时候,要遵循三个原则:1、把握重点班级原则。重点班级是指班级人数多或对体育项目不是很熟悉的班级。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时,这样的班级往往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求体育教师要把工作重点放在重点班级中,等学生适应体育活动,都参与体育锻炼后,体育教师才可以稍微把工作重点转移;2、及时补救原则。有时候在大课间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体育教师对出现问题要及时出面解决。大课间往往出现的问题是器材不均,少数人掌握多数器材或是结帮单独进行锻炼,对此类问题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说服教育,使他们回到自己所在的组参加锻炼,带动所有学生都参加体育锻炼;3、参与原则,体育教师在大课间活动锻炼有序的情况下要积极投入大课间,参与学生的体育锻炼,用自己的号召力带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锻炼的热情。学生往往也最喜欢和体育教师一起锻炼,这样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教师参与大课间活动首先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其次也可以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是大课间的灵魂,体育教师要发挥自己在大课间的作用,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体育锻炼中来。
体育课上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一、规范学法指导言语——准确度
言语传授是学法指导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从教师的言语中学会,诸如观察、听讲、练习、评价等多种学习方法,因此,教师的指导言语要能够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教师在教学“前滚翻”过程中,组织学生评价他人动作时,可以这样说:“同学们,请你们从三个方面评价一下李同学的动作:1.滚翻是不是圆滑?2.是不是沿一条直线滚动?3.蹬地后两腿有没有绷直?请你们试着参考评价标准给他打一下分。”这样一来,学生的评价就有了着陆点,避免了笼统的“好”或者“不好”,同时,有效地巩固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
二、把握学法指导时机——有效性
体育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实践证明,把握学法指导的最佳时机是使学法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而学生往往处在好奇、困惑、纠错等状态下,是最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的。因此,教师要把握住时机指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在教学蹲踞式起跑的时候,有的学生总是起跑“慢半拍”,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水瓶、两人一组(一人帮助、一人进行脚蹬水瓶的蹲踞式起跑)进行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脚蹬水瓶力量的大小判断蹬地速度和力量,以此促进学生对“快速蹬地”的掌握。学生因为急于纠错,就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按照教师的指导练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学法指导效果。
三、理清学法指导对象——针对性
学生因为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学习动机、身体素质等的不同,在学法表现上也具有显著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如对于爱好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往往只需要教师简单的指导其就能够较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该指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而对于身体素质比较差、胆小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反复的指导才能够使其逐渐取得成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该指导他们如何借助辅助器材和手段,一步步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从而促进他们学会学习。
综上所述,体育学法种类和表现形式的复杂多样决定了教师的学法指导工作将有一定的难度,要想有效发挥学法指导的功能,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情、教材等多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目前,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并未显示出明显的规律性,更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但学法指导对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至关重要。因此,亟待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去研究、探讨体育学法指导的策略。基于此,希望本次研讨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